截至2月28日24時,中國國家衛健委公布新冠肺炎累計治愈出院病例39002例,全國累計治愈病例數與累計死亡病例數的比值進一步擴大到13.8:1,治愈率持續上升。在“得病—治療—護理—康復”的醫學閉環中,最后一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康復治療也提上了日程。“我和他們的喜悅,同頻共振”
就醫護人員而言,每一位治愈出院的病例都是對他(她)們最好的嘉獎。
“辛苦又欣慰,每天都有出院的”,遼寧支援湖北醫療隊第二小組組長、沈醫二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張汝峰說。
作為寧波首批馳援武漢醫療隊隊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的重癥醫學科主管護師陳海燕已經連續在武漢奮戰了24天。她在日記中寫道,“每天都會有患者穿戴整齊,整好行囊,滿面笑容地走出醫院,回到親人的懷抱。我和他們的喜悅,同頻共振。每一位患者,每一個故事,都將留存于我的記憶里,鐫刻在我的生命中。”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29日透露,疫情發生以來,全國派出的精銳醫療力量已經達到了4.2萬人,其中護士有2.86萬人,占醫療隊總數的68%,而重癥專業護士則達到5500余名。
中國古話有“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她說,無論是在方艙醫院、隔離病區還是救治重癥的ICU都有護士的身影。事實證明通過護士們的精心護理,病人的病情得到了緩解,情緒得到了紓解,也確保了救治效果。
呼吸康復治療介入康復患者
對新冠肺炎康復患者自身而言,康復出院也并不等于萬事大吉。
首先,按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的“出院后注意事項”,要求:患者出院后,應繼續進行14天自我健康狀況監測,佩戴口罩,有條件的居住在通風良好的單人房間,減少與家人的近距離密切接觸,分餐飲食,做好手衛生,避免外出活動。
其次,相關的康復治療也不可或缺。
中日友好醫院康復科主任謝欲曉在29日的發布會上也指出,已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對于新冠肺炎治愈后患者的呼吸康復的探索。
她介紹,出院后的康復治療首先需要在出院前對患者肺炎的相關癥狀、心肺活動耐力、體能和日常生活活動等進行簡要評估。對于重癥和危重癥患者,建議到指定康復醫療機構接受呼吸康復治療。對于輕癥、普通型的患者,多數患者沒有肺功能后遺問題,則可以各地指定在社區或者在家庭中在醫療觀察的同時,循序漸進進行一些增進身心健康的運動鍛煉。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治療也是康復治療的題中應有之義。
對此,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龐宇指出,患者康復后,由于疫情還未過去,可能出現對病情復發、再次感染的緊張,他建議可通過如下方式進行調整:積極獲取疾病相關的信息,利用科學客觀的醫學知識對抗不安;多和家人、朋友談論生活趣事,彼此鼓勵和支持,獲得足夠的心理保障;若情緒依然較差,積極尋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幫助。
民眾應理性包容接納康復患者
對民眾而言,面對康復治愈者,多數人能開心迎接,也有少數人遠遠避開。
目前,已經出現民眾對解除隔離或康復患者有懼怕和排斥心理,害怕其仍會傳染他人,歧視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康復患者回到小區被鄰居“另眼相看”;有的想回公租房結果被“婉拒”;更有甚者,被解除勞動合同。
“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病毒”,這是已經公認的信條。無論是出現對湖北人、武漢人的歧視,還是對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的歧視,都是非理性和不科學的。目前治愈出院病例39002例,后續還將有很多患者病情好轉、康復回家。有媒體指出,對康復患者是盲目恐慌歧視,還是理性包容接納,不僅能讓人感知“人心的熱度”,也彰顯“社會的溫度”。
同時,我們也看到康復患者踴躍捐獻血漿,讓更多重癥和危重癥患者看到了康復的希望。
血熱,心更熱。這樣的大愛,不應該換來白眼和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