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3月4日電(記者馮大鵬)距離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6公里的張河村中,70歲的王洪周頭戴鴨舌帽,在廣場上鍛煉身體。如果不經人介紹,很難想象他5年前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疫情當前,很多人為收入犯了愁。王洪周說,如果要放在過去,他肯定比誰都慌,但自從村里搞起了石榴種植,他心里很踏實。
王洪周所在的河南省淅川縣地處丹江口水庫的核心水源區。作為一個深度貧困縣,淅川守著“大水缸”,握著“水龍頭”,但也因此帶上“緊箍咒”,有水不能養魚,有山不能放牧,有礦不能開發。
生態壓力倒逼淅川走上綠色發展之路。2014年,河南仁和康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張河村為中心,發展軟籽石榴種植。王洪周家曾經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的土地被流轉,他也從農民搖身一變,成了家門口的“產業工人”。
此前,王洪周經濟拮據,天天為上學、就醫發愁。一家7口人中,有3個在讀學生和1個癱瘓在床的女婿,女兒常年在外打工,老伴兒患有高血壓。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王洪周實現了“咸魚翻身”。幫扶干部張家星算了筆賬,僅種石榴樹就能給王洪周家帶來5份收入:10畝土地年流轉費用8000元,生態產業助力貸收益每年3000元,到戶增收項目分紅每年500元,從石榴基地返租倒包49畝林果管理費每年2.1萬元,閑暇時在石榴基地務工日均還能收入60元。
“給返租倒包的石榴地除草,活兒也不重,農忙時鎮村干部還會來幫忙,現在日子終于好起來了。”提起石榴產業,王洪周連聲稱贊。
張河村產業發展得好,貧困勞動力基本沒有外出務工。一年之計在于春,有機肥運進來后,張河村人又該忙起來了。
目前,仁和康源軟籽石榴扶貧基地已經擴展到淅川3個鄉鎮16個行政村,面積達1.8萬畝,按照“政府+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惠及貧困人口近千人。
“小農戶進入農業產業化鏈條,政府的手、市場的手牽起農民的手,抗風險能力增強。中國經濟有韌性,俺村發展應該不會出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說。
據介紹,環繞丹江口水庫,淅川已發展軟籽石榴、杏李、薄殼核桃、大櫻桃等生態林果30余萬畝,實現既“生態”又“生財”。
“日前,淅川退出貧困縣完成公示。我們將以扎實的產業為基礎,保證每個貧困戶有2項以上產業疊加,確保真脫貧、不返貧。”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說。(完)
這是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軟籽石榴基地廠房(2019年12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軟籽石榴基地,一臺拖拉機在翻地(2019年12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這是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軟籽石榴基地(2019年12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