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醫務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員義無反顧奮戰在抗疫一線,夜以繼日地工作,守護著人民健康。
?“流調偵探”兩獲“首次發現”
1月21日,臘月二十七,當晚臨沂市發生首起輸入性家庭聚集性疫情,已有兩人發病,需要立即開展現場調查工作。正在工作專班值守的臨沂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科副科長張曉麗,接到命令后,帶領流調隊員迅速趕赴患者家中,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網上都把流行病學調查人員稱為“流調偵探”。在1月21日晚的調查中,張曉麗不但采集了病例標本,還對密切接觸者、可能受污染的內外環境進行了采樣。正是這個決定,讓臨沂在國內首次發現了無癥狀感染者,首次發現病毒可以在外環境傳播的證據。
隨后,張曉麗主導制訂了臨沂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開展了密切接觸者檢測、環境標本檢測工作。在總結這起聚集性疫情時,張曉麗說:“在當時的國家防控方案上,是沒有明確這項內容的,只是出于職業的敏感,多采集了些樣本,不想遺漏任何的疑點,沒想到省里還作為一個典型案例進行了肯定。”
連體防護衣、護目鏡、N95口罩、雙層乳膠手套、雙層靴套……這是張曉麗和戰友們趕赴現場前必須要穿戴的“工作裝”。與病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更是對身心的一次考驗:一次詢問幾十個流調項目,語言交流、雙手比畫、書面交流……一場流調下來,就像是一場艱難的“談判”。盡管正值嚴冬,但是由于防護服的密閉性,很快就汗流浹背,霧氣籠罩著鏡片,眼前模糊一片。
至今,張曉麗和戰友們輪班倒,24小時監控疫情動態,全時段搜索追蹤管理密切接觸者,時刻準備趕赴流調現場,吃住幾乎都在辦公室。他們用過硬的專業技能,順利地完成了全市幾千次流調任務,為科學制訂管控方案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孩子說“爸爸一定要多殺幾個毒”
接到援助湖北的報名通知,濰坊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管護師李贊武毫不猶豫,立刻報名,成為山東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
李贊武在湖北黃岡結束培訓后,被編入重癥三組,進入被稱作黃岡“小湯山”的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工作。重癥三組的重癥患者較多,許多患者不能進食,需要鼻飼,護理工作異常繁重。他每天工作期間不吃不喝、不上洗手間;護理患者的間隙還要處理醫療垃圾、清理消毒病房、擦拭床單元和儀器設備、消毒清洗防護用品。
工作時,李贊武需要“全副武裝”,“走路很小心,怕撕裂防護服;隔離衣和防護服都是連帽一體的,不透氣,加上初期醫院沒暖氣、溫度較低,護目鏡很容易起霧、滴水……”這些問題讓醫務人員的常規操作都難度倍增,對體力和技術都是很大的考驗。大家克服困難,在病房嚴格按規范一絲不茍地進行操作。
有一次,李贊武在和妻子視頻通話時,妻子看到他額頭都通紅,一問才知道,一開始沒法洗澡,大家每天只好都用酒精消毒露出的皮膚。
李贊武的妻子李翠波是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護士,同樣奮戰在濰坊市防控疫情第一線。丈夫出征黃岡,她說:“我們就是干這行的,該去!”年幼的孩子只知道爸爸是去武漢殺毒去了,天真地說,“爸爸一定要多殺幾個毒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