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張慧變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實驗室外佩戴防護眼鏡。
“90后”女孩張慧變是山西省呂梁市疾控中心的一名檢驗員,自1月22日以來,她堅守崗位、加班加點,檢測樣本1287份。
由于要直接跟可能含有高濃度病毒的樣本打交道,即便做好三級防護,實驗后深度消毒,張慧變也絲毫不敢大意。為了做好檢驗工作,同時避免給家人帶來風險,她吃住都在單位。有時剛剛睡下,樣本一到,馬上就得起來檢驗。
畢業于天津醫科大學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的張慧變,曾是全科唯一一位能夠進行新冠核酸檢測的檢驗員。由于核酸檢測必須至少兩個人互相配合,在她的培訓下,其他5名同事輪流配合她做實驗。從收樣登記、提取核酸、配置反應體系、上機檢測到分析結果,每次實驗至少需要4個小時。遇到特殊情況,還要進行重復檢測。
隨著近期企業復工復產排查、發熱病人的檢測等原因,平均每天仍有100份左右的樣本被送過來。“疫情不退,實驗不止,戰斗不息”,張慧變說。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張慧變在進入核酸提取區前,為便于識別,同事在其背后寫下姓名。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張慧變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實驗室外穿防護服。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張慧變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休息室里洗手。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張慧變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產物分析區內進行上機檢測。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張慧變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產物分析區內進行上機檢測。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張慧變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試劑準備區內配置反應體系。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張慧變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試劑準備區內配置反應體系。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張慧變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試劑準備區內配置反應體系。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張慧變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試劑準備區內給PCR管編號。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張慧變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試劑準備區內檢查試劑批號和有效期。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張慧變(左)和同事程婷婷(右)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核酸提取區內提取病毒核酸。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張慧變(右)和同事程婷婷(左)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核酸提取區內提取病毒核酸。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在呂梁市疾控中心,張慧變通過窗口將配置好的反應體系傳遞到核酸提取區。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張慧變(右)和同事程婷婷(左)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核酸提取區內提取病毒核酸。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3月3日,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核酸提取區內,張慧變(右)準備將病毒樣本放入到核酸提取儀中。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