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一名外科醫生、她曾是一名臨床護士;疫情來臨,在槐蔭區體育事業發展中心工作的他被分配到指揮部協調工作,而在槐蔭區人社局的她堅守在社區展開排查……他們是夫妻,更是戰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秦濤和李君夫妻二人舍小家顧大家,用支持、理解、包容、鼓勁,書寫了最美家庭故事。秦濤跟李君都是80后,兩人均曾在醫院從事外科工作,有著豐富的醫學常識。疫情發生后,在微信群中看到大學同學正月初一即奔向湖北前線的消息,小兩口流下了擔憂又自責的淚水。“若還在醫院,是不是也可以像他們一樣在這個特殊時刻為社會盡一份力?”秦濤說。終于,接到單位下發的招募公職人員下沉一線服務防控工作的通知,夫妻倆第一時間遞交了申請書。
期盼的同時,看著因心梗腦梗后遺癥右側肢體偏癱的父親,腰椎間盤突出嚴重的母親,還有5歲的女兒,兩人心頭卻不由地涌起了一絲擔憂。秦濤的母親無意中看到小兩口的申請書,老人深深擔憂孩子安全的同時,又想到家里的狀況,希望能有一人留下來顧家。正在苦惱誰走誰留時,失語許久的父親憋著氣說出了幾個字:“去,一起走。”就是這幾個字,讓秦濤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了疫情防控的一線。
“我在手術室做過手術,防護工作我在行,讓我過去,你們別靠得太近!”曾就讀于中國醫科大學且有3年外科工作經驗的秦濤,經過選拔,加入到了槐蔭區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在承擔區疫情數據統計的同時,報名參加了綜合協調組夜班組,主動肩負起重點人員發熱門診就診管理重擔。
在秦濤的辦公室里,記者看到了他桌子上堆起的一份份文件,還有他小本子上記滿的防疫措施和注意事項。其間,他共接聽咨詢電話700余次,完成發熱門診對接任務300余次,聯系120接送重點人員居家隔離80人,聯系120接送治愈病例15次……平均每天要接聽五六十個電話,很多電話不分日夜,所以,辦公室成為他的另一個家。
而妻子李君投身在“雙報到”社區的防疫一線,全力做好應急值守、交通管制、篩查排查、動態監控等工作。有過護士經歷的她,對每一名進出小區的人員檢測體溫、登記在案,把好“預防關”“入口關”“監控關”,確保社區防控無死角。
“我和李君都干過醫生,所以我們心里比誰都想要為疫情做點什么。”秦濤說,“有時候一忙起來就忘記了時間,顧不上關心她和家人,但我們彼此理解對方、支持對方,并肩作戰是我們彼此最長情的相守!只要疫情沒結束,我倆就繼續堅守!”秦濤堅定地說。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夫妻二人的座右銘。在這個特殊的疫情時期,他們用赤誠打動人心,用堅守捍衛本職,夫唱婦隨共抗疫,舍了小家顧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