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就在人們靜靜地宅在家中,足不出戶共同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青島小伙兒小陳先生卻在家坐立不安,22歲的他頭痛越來越嚴重,并且出現了頻繁嘔吐的情況,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小陳意識到,他不能繼續在家待下去了,必須要去醫院了。怎么回事?原來,春節前小陳就已檢查出其顱內有一巨大腫瘤,并且腫瘤已將腦組織壓迫到了極限。因為疫情嚴重,他準備等待疫情之后再進一步治療,但是,眼下他已經等不及了。
王志剛教授(資料圖)
經多方了解,小陳找到齊魯醫院青島院區腦科中心副主任、神經外科常務副主任王志剛教授。凝視著顱腦磁共振的影像許久,王志剛主任告訴小陳:“盡管是良性腫瘤,但是其最大直徑超過了5cm,明顯壓迫周圍的腦組織和血管,并且合并腦水腫,病情已處于腦疝的臨界邊緣,再發展下去,就會有導致偏癱甚至昏迷的風險。必須盡快入院,盡早手術治療。”
這對于22歲的小陳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年輕上進的他剛剛大學畢業,將繼續讀研深造。春節前,他參加了研究生入學考試,并且發揮得很不錯,離夢想只有一步之遙。然而現在,巨大的腫瘤不僅擋住了他的追夢之路,并且嚴重威脅著他年輕的生命,小陳和家人焦急萬分,希望王志剛主任能夠想辦法盡快為小陳手術。
根據小陳的檢查資料,腫瘤位于顱底,體積巨大,諸如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動眼神經、丘腦等重要的血管神經都受累及,手術時間長、過程復雜,難度高、風險大,不能有半點閃失,需要訓練有素的手術團隊術前的精心準備,除了影像和常規檢查,還需要神經導航計劃、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等技術手段保駕護航;另外,麻醉科、手術室、神經NICU等科室的強力配合也不可缺少。正值疫情防控最緊張的時期,如何做好各項防控并確保小陳的安全擺在了王志剛主任的面前。但是小陳的病情在繼續發展,留給醫生的時間也不多了。考慮到小陳非常年輕,有著美好的未來,王志剛主任決定立即帶領神經腫瘤治療團隊行動起來。
一方面,根據醫院疫情防控和應急措施等相關要求,科室內對小陳及其家屬進行嚴格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入院相關檢查排查,并安排好術前討論和談話、患者家屬及陪人管理等各個環節;另一方面,科室立即聯系相關專業科室,按照醫院防控要求逐一落實,并提前與手術室和麻醉科做好交接,完善一切細節,做好充分地準備工作。
2020年2月21日上午8:00,手術準時開始。
人們常說,“外科醫師是刀尖上的舞者”,這一臺手術,王主任帶領著的手術團隊更像是在手術顯微鏡下,從蜘蛛網上摘棉花球——蜘蛛絲千萬不能斷,因為每一根蜘蛛絲,可能就是頸內動脈,可能就是大腦中的動脈,可能就是動眼神經;棉花球是腫瘤,必須摘下來,一兒不能剩。王志剛主任和所有參與手術的人員注意力高度集中,術中的任何細微疏忽,就可能讓這位22歲的年輕人癱瘓甚至昏迷終身。
下午4:00,手術結束,過程很順利。經歷了長達8個小時的手術,包括王志剛主任在內的所有手術團隊成員都已疲憊不堪,但是口罩擋不住大家臉上的笑容,他們在科學防護的同時,用精湛的醫術,及時挽救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手術成功只是患者治療的第一步,巨大腦膜瘤的術后管理是鞏固手術成果的關鍵。在神經外科醫護團隊的精心護理和治療下,小陳恢復得很好。術后第五天,他便順利實現下床活動;術后第七天,切口正常拆線。
2020年3月6日這天,青島的天氣很好,小陳痊愈出院。臨走時,他動情地和王志剛主任及主管醫師道別:“謝謝你們在這個特殊時期迎難而上,給了我第二次生命,讓我有機會繼續學業,真心感謝你們。”他再三和醫護人員道謝,鞠躬離開。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疫情之下更要勇敢擔當;在患者最絕望、最無助的時候給予他們真誠的幫助,醫生這個職業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