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資法》正式實施后,山東自貿試驗區發出的首個外商投資企業營業執照。
今年1月1日起,《外商投資法》正式實施。1月3日上午,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內首家依《外商投資法》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在濟南片區內誕生。據悉,《外商投資法》正式實施后將取代“外資三法”,成為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境內投資統一適用的法律。此前有外商投資的企業需按照新法的要求在5年內完成改制。
提前拿到營業執照
公司可更快開展業務
1月3日一早,顧延彬就趕到濟南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為企業辦理登記注冊業務。經過一系列的資料審核后,他順利拿到了營業執照。由顧延彬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濟南知元半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為《外商投資法》施行后,在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成立的首家外商投資企業。該公司由山東知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出資70%和株式會社半一(日本)出資30%合資而成。
“原以為至少要臨近春節才能拿到營業執照,沒想到這么快。”顧延彬說,公司開業時間要比預想的提前了近1個月,公司可以更快地開展業務,搶占市場先機。
取消備案審批環節
簡化為信息報告制
便利外商投資正是《外商投資法》帶給相關企業的福利。濟南高新區市場監管局行政審批辦公室主辦李蘊瑩介紹,新法確立了外商投資的促進制度,對外資企業實行準入前的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除了少數限制投資的行業,中國投資者能從事的行業,外國資本也可以,確保內外資一致原則。而且負面清單也進一步壓縮,從原來的48項,修改調整為40項。“原來的時候,中國自然人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和外商合資成立公司,現在可以了。再就是原來的商務部門備案審批環節取消了,簡化為信息報告制。”
信息報告制將為外商投資企業節省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以山東的外商投資企業為例,從今年起,外商投資企業的新設變更,無需再通過商務部門審批備案,而是直接通過山東政務服務網平臺在線提交初始報告、變更報告,并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在線提交年度報告,實現了市場監管、商務、外匯年報的“多報合一”。簡而言之,過去要跑兩個部門、填兩個系統,現在一個窗口一套系統就搞定。
外商投資企業不再稱
中外合資、中外合作
這種變化也體現在顧延彬剛拿到的營業執照上。據悉,《外商投資法》實施前,營業執照上“企業類型”一欄應寫“中外合資”,現在變成了“有限責任公司(外商投資、非獨資)”。李蘊瑩介紹,新法施行后,外商投資企業的組織形式、組織機構及其活動準則,將適用《公司法》《合伙企業法》等法律的規定,企業類型只區分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合伙企業,不再有“中外合資”“中外合作”的概念。
《外商投資法》的實施,也意味著此前基于“外資三法”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需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對其公司治理結構、組織機構及其活動準則進行梳理、調整、規范和統一。為此,《外商投資法》給予了5年的過渡期。5年過渡期后未作改變的,市場監管部門將不予辦理該企業其他登記事項的變更或備案手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也將會同有關部門公示違反過渡期要求的企業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