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快點,出發啦!”5月28日一大早,武鄉縣墨鐙鄉井灣村的貧困戶裴小鋒,前往村里的扶貧車間上班。路上,裴小鋒遇到同事史改梅,熱情地招呼著:“不出村務工,不耽誤家務,按時領工資……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
近年來,山西省扶貧車間在貧困縣遍地開花,“鋪出”了一條貧困群眾脫貧的快車道。今年,山西省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各地扶貧車間在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序復工復產,群眾陸續返崗就業,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的勢頭得到保障。
業隨人動 生活有盼頭
“噠噠噠……噠噠噠……”5月20日,平順縣太子龍服飾有限責任公司的扶貧車間內,縫紉機工作聲不絕于耳,工人們戴著口罩不停地趕著加工制衣訂單。
平順縣引進太子龍服飾有限責任公司,以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把扶貧車間設在西溝村。平順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王永勝說:“西溝村的扶貧車間是易地扶貧搬遷同興苑集中安置點的‘配套’項目,主要解決搬遷群眾的務工就業問題,幫助企業搞好疫情防控和達產達效是最緊要的任務。”今年,平順通過“政府引導”“就近務工”“人崗對接”等方式,采取專人入企督促指導,解決企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
住在同興苑集中安置點的貧困戶侯硯花高興地說:“兩個多月前我還發愁去哪里干活,現在來扶貧車間上班,方便快捷,有了收入,心里踏實了。”
時下的呂梁山,郁郁蔥蔥,生機盎然。
走進石樓縣靈泉鎮龍山水岸移民安置點的紅棗核桃加工扶貧車間,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們正忙碌著對核桃進行破殼、剝皮、挑揀、分裝……眉宇間流露出勞動的充實和收獲的喜悅。
在車間務工的辛利云是從龍交鄉賈家垣村搬遷到龍山水岸移民安置點的貧困戶。到扶貧車間上班前,家中僅靠丈夫種地維持日常生計。談起搬遷后的新生活,辛利云難掩心中的激動:“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孩子一直在家上網課,需要照顧,俺一直想找份離家近點的工作,車間4月份一投產,我就過來了,夢想終于實現了。”
“再也不用東奔西走了,家門口就有好工作。”
“現在黨和政府的政策這么好,我相信,只要肯干,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現如今,全省1502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全部建成,36.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遷入新居。搬遷貧困戶都說把扶貧車間辦到家門口,不僅實現就近就業,增加家庭收入,還可以照顧家庭,連連稱贊扶貧車間是精準脫貧的好舉措。
貧困群眾搬到哪里,扶貧產業就布局到哪里。省扶貧辦副主任張玉宏介紹,山西省按照農村安置區產業培育,城鎮安置區就業幫扶的工作思路,統籌遷入遷出兩地,同步建設特色產業園區、扶貧車間、扶貧產業園區,捆綁使用政策,確保了貧困勞動力能在家門口就業。
一技在身 干活有勁頭
“體溫36.3℃,戴好口罩,可以正常上班……”5月22日,興縣縣城柳葉溝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龍圣隆扶貧車間入口,員工經過檢測陸續進入車間。劉小美自打從魏家灘鎮西坡村搬進柳葉溝安置點,每天都會前往樓下的扶貧車間工作。她高興地說:“我以前有點縫紉基礎,經過培訓提高了技術。在這里干活得心應手,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打心眼里高興。”
李桂花原是天鎮縣南高崖鄉大老溝村的村民,除了會種地,沒有別的技能。搬到縣城安置點后,新社區讓她參加人社部門組織的培訓,學到了一技之長。
5月26日,在天鎮縣扶貧產業園區的生產車間,李桂花熟練地操作著縫紉機,笑嘻嘻地說:“學會了縫紉技巧,原來靠天吃飯,現在靠技術賺錢。”產業園區管委會的袁亞男介紹,車間里的女工都和李桂花一樣,經過免費統一培訓后,持證上崗,完成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的美麗蛻變。
人人持證,技能社會。省人社廳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技能提升辦主任張國旺介紹,山西省連續多年將“建檔立卡”農村貧困勞動力免費職業培訓列為民生實事,3年來累計培訓17.8萬人次,全部取得全民技能培訓合格證書。
培育產業 未來有奔頭
6月1日,廣靈縣壺泉鎮的貧困戶李曉紅正在忙活手里的編織活計。李曉紅前年通過巧娘宮“巧娘培訓”后,正式成為廣靈縣巧娘宮手工專業編織合作社的員工。
廣靈縣巧娘宮手工專業編織合作社通過“巾幗帶頭人+合作社+基地+貧困婦女”的新型管理運作模式,在8個易地扶貧搬遷點建立了手工加工分基地,30個貧困村設立了加工站點,大力推動農村發展“居家經濟”“炕頭經濟”,輻射帶動全縣貧困婦女自主創業、實現脫貧增收。
手工編織產業得到培育發展,受益群眾也越來越多。2016年合作社成立之初僅100多人,3年多時間發展到1000多人,其中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婦女700余人、殘疾職工40余名。
6月2日,位于岢嵐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山西立源皮具有限公司扶貧車間內,近百臺縫紉機噠噠作響,一件件顏色鮮亮的消防衣在流水線上移動。扶貧車間負責人楊繼鋼介紹,公司總部遷到岢嵐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用工人數達180人,其中貧困戶有68人,訂單不斷,正組織員工們快馬加鞭進行生產。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省扶貧車間879家,已復工873家,復工率99.32%,吸納就業人數42131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8545人。山西日報記者李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