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1980年,二十歲的高宇峰把第一件古兵器帶回家,由此開始了他的收藏之路。2014年,他創(chuàng)辦了呂梁北武當古兵器博物館,這是呂梁市創(chuàng)辦的第一座民辦博物館,也是該市唯一的古兵器博物館。2016年,他又創(chuàng)辦了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在呂梁大地掀起了一場呂梁紅色文物收藏與參觀熱潮。2017年他先后參與了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晉綏邊區(qū)革命紀念館和林邁可、李效黎紀念館的布展、提升工作,并無償為這三個革命紀念館捐贈紅色文物338件,得到了呂梁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為了更好地講述呂梁故事、傳承紅色精神,高宇峰多次呼吁并向呂梁市政協(xié)提議案、給相關部門打報告,建議由政府出面采取公辦或民辦公助聯(lián)合辦館的形式,籌辦一個高檔次、高品位的能夠代表呂梁革命歷史的博物館,以解決目前呂梁紅色文化景點分散、勾連統(tǒng)合不夠的問題。6月29日,在接受山西晚報記者采訪時,他鄭重表示,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自己創(chuàng)辦的兩個博物館可以無償提供紅色革命文物。
A 從俠士到古兵器收藏家
花甲之年的高宇峰,臨縣人,年輕時教過書、插過隊、當過工人,曾任呂梁市建筑安裝總公司總經理、呂梁市物資產業(yè)集團總公司總經理、離石市第三屆人大代表、呂梁市第三屆政協(xié)委員,獲得過呂梁地區(qū)勞動模范、呂梁市勞動模范、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山西省優(yōu)秀青年企業(yè)家、山西省優(yōu)秀青年管理專家等榮譽稱號,現(xiàn)為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呂梁分校書記。
高宇峰自幼酷愛武術,先后師從于著名武術大師鞏天驕和著名學者、古兵器鑒定專家李德仁。高宇峰收藏古兵器也是源于對武術的熱愛。2006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高宇峰的雙腿被炸成粉碎性骨折,也徹底打破了他的“俠士夢”。身體條件不允許再練武,他便把對武術的敬意,全部轉移到對兵器的研究上。為了收藏古兵器,高宇峰耗盡全部積蓄,變賣了房產。家人總說他,襯衣、鞋襪穿爛了舍不得買,購買古兵器卻特別舍得花錢,往往為了得到一把刀,不惜一擲千金。豐富的藏品加上細細地把玩研究,使他很快成為國內古兵器收藏大家。
2014年,高宇峰創(chuàng)辦了他的第一座博物館——呂梁北武當古兵器博物館。展館面積670平方米,內設5個展廳。陳列著從新石器時期到春秋漢唐,再到明清民國等各個時期的3000余件兵器。閑暇時間,他還會為前來參觀的人員講解,讓更多的人了解古兵器燦爛的歷史文化、了解國防教育的重要性。如今,這座個人創(chuàng)辦的非國有博物館已被山西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命名為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被呂梁市相關部門命名為呂梁市直機關文明單位、呂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呂梁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呂梁市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地、呂梁市國防教育基地,呂梁各大中小學校、行政事業(yè)單位、工礦企業(yè)紛紛組織團隊到博物館參觀學習。呂梁學院、呂梁衛(wèi)校、呂梁技工學校等大中專院校還聘請高宇峰到校園開辦講座,受到廣大師生歡迎。
2016年,高宇峰創(chuàng)辦了呂梁古兵器博物館磧口分館,將古兵器文化與國家著名風景區(qū)相結合,得到了省市文物旅游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開館當天,參觀人數(shù)達到3000余人次。
B 元帥大刀觸發(fā)紅色收藏情結
高宇峰的收藏中,他最看重的是一把賀龍元帥使用過的大刀。
抗戰(zhàn)時期,賀龍率領120師輾轉晉察冀、晉綏一帶與日軍展開英勇戰(zhàn)斗,這把大刀是他的心愛之物。其時,跟隨他多年的警衛(wèi)員田仁明因工作調動離開,臨別之際,賀龍將此刀贈予田仁明以作紀念。后來,田仁明與臨縣籍戰(zhàn)士劉子芳在戰(zhàn)火中結下深厚的友情。新中國成立后,劉子芳因病轉業(yè)回到了家鄉(xiāng)。時任鐵道兵第一指揮部副司令員的田仁明打聽到劉子芳的消息,特地寄送書信和往返路費,邀他到沈陽一聚,臨別時,田仁明將珍藏多年的賀龍元帥大刀,轉贈給了劉子芳。2013年,劉子芳得知女婿高宇峰要創(chuàng)辦博物館,便鄭重地將賀龍元帥的大刀,轉贈給了高宇峰。
這把大刀的故事經電視節(jié)目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些呂梁革命英雄的后代紛紛將自己珍藏多年的父輩抗戰(zhàn)期間留下的革命文物捐出。其中晉綏特等民兵戰(zhàn)斗英雄郭炳旺、原離石四區(qū)武工隊長高有瑞、原離石游擊隊長王云祥、軍需功臣劉思明的革命文物展出后,更激發(fā)了社會各界對那段烽火歲月和悲壯歷史的追懷,許多研究晉綏歷史的專家、學者在參觀后評價該博物館是展現(xiàn)晉綏紅色革命歷史活的教科書。
專家學者的鼓勵、英雄后代的期盼,讓高宇峰對革命老區(qū)呂梁的紅色歷史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他認為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呂梁人,自己和身邊的許多人一樣,對呂梁的紅色革命歷史了解得很少,對呂梁紅色革命歷史的研究、挖掘和宣傳很不夠,于是在2016年5月,高宇峰創(chuàng)辦了他的第二個博物館——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
為了紅色收藏與紅色博物館建設,高宇峰可謂不惜血本。1995年至2001年間,他曾下海經商做工程,所掙的錢全部用于文物征集。他創(chuàng)辦的北武當文武學校因種種原因停辦后,他把校舍的出租費全部用于博物館的正常運行。兩個博物館工作人員、講解員的工資和日常費用一年大幾十萬元,而他對所有參觀者一律免費。博物館是要用實物來說話的,征集文物是創(chuàng)建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面臨的首要問題。于是乎,十幾個人,三部車,整天在呂梁的溝溝壑壑里打轉轉。多年來,高宇峰走遍了呂梁的每一寸土地。他靠著一份執(zhí)著、一顆初心換回了一張張破舊的桌椅、一盞盞黯淡的煤油燈、一件件布滿補丁的軍大衣、一雙雙寄托深情的“千層底”、一枚枚笨拙可愛的地雷、一幅幅老舊發(fā)黃的照片、一把把不再錚亮但依舊威武的大刀……
在鍥而不舍的努力下,前后共有上萬件來自呂梁本土的紅色革命文物被高宇峰征集回來?,F(xiàn)在的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無論藏品數(shù)量質量、展館面積,還是社會影響,都是呂梁非國有博物館中首屈一指的?,F(xiàn)在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已被中共呂梁市委黨史研究室命名為“晉綏革命歷史文化研究教育基地”,同時和呂梁北武當古兵器博物館一起被呂梁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呂梁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C 讓藏品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如何能將收藏家的個人收藏轉化為公眾共享的大眾收藏,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服務社會,教育并激勵下一代,使收藏的價值與意義得到充分體現(xiàn),是高宇峰長期思考與實踐的一大課題。
2017年5月,晉綏邊區(qū)革命紀念館重新裝修布展,高宇峰受呂梁市委的安排,參與了這次布展工作,并如期完成了布展任務,還將自己珍藏的120件晉綏時期珍貴紅色文物無償捐獻給該館。
2017年7月1日,在臨縣南圪垛村,美麗鄉(xiāng)村暨紅色文化旅游活動正式啟動。高宇峰向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紀念館捐獻了100件珍貴的紅色革命文物。為此,臨縣縣委、縣政府向高宇峰頒發(fā)了“傳承紅色文化、助力家鄉(xiāng)建設、文物捐贈楷模”的榮譽證書和獎品。
2017年8月15日,離石區(qū)林邁克、李效黎紀念館建成開館前夕,高宇峰將自己珍藏的相關珍貴紅色文物118件捐獻給該館。
面對各級政府給予的榮譽,高宇峰說:“這三次捐贈的338件紅色革命文物,全部征集于呂梁本土,對于研究呂梁革命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這些珍貴的紅色文物放在晉綏邊區(qū)革命紀念館、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紀念館和林邁克、李效黎紀念館,讓更多的人參觀了解呂梁輝煌的革命歷史,傳播呂梁輝煌的革命歷史,是這些文物最好的歸宿,也是作為一名紅色文物收藏者的最大心愿。”
學習與傳承不只體現(xiàn)在認真接待參觀人員上,也不只是無償捐贈展品方面,這兩年高宇峰帶領他的團隊重點打造了“以物說史”講堂,用革命文物講好呂梁故事,積極走出去,擴大學習和傳承范圍。2019年4月25日,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以物說史”講堂走進呂梁市直單位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在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間里,將“革命先驅張叔平”“離石游擊隊長王云祥”“晉綏特等民兵戰(zhàn)斗英雄地雷大王郭炳旺”“無名英雄劉志宏”的英雄事跡娓娓道來。那些兇狠殘忍的日本鬼子、堅貞不屈的革命烈士、殘酷激烈感人肺腑的場面,都深深地刻畫在了人們的腦海中,為366名市直單位入黨積極分子圓滿地完成了一次深刻而又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以物說史”講堂,還走進了呂梁學院、呂梁衛(wèi)校,上過黃河電視臺、呂梁電視臺,甚至走進了中國人民大學EMBA培訓班,都收到了良好反響。
創(chuàng)辦兩座公益博物館的高宇峰,將繼續(xù)帶領他的團隊,沿著自己選定的道路,繼續(xù)前行!他說,紅色收藏與紅色博物館建設這兩株呂梁熱土上的山花,也一定會開得更加熱烈,更加美麗,更加嬌艷! 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