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條例如何出臺
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成員、調研員吳春明介紹,近年來,太原市博物館業快速發展,已初步形成以歷史類博物館為基礎、專題性博物館為特色,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類別多樣化、主體多元化的博物館體系。
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備案博物館35座,其中,國有博物館20座,非國有博物館15座,平均12.7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2015年,國務院出臺《博物館條例》后,廣州在2017年出臺了《廣州市博物館規定》,《太原市博物館促進條例》是全國第二家博物館建設的相關條例,樹起了博物館建設領域的太原標桿。2019年初,太原市文物局著手立法準備工作。3月成立起草小組,形成了《太原市博物館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由市司法局征求有關部門意見、網上公示征求意見后,前后七易其稿,形成了《太原市博物館促進條例(草案)》。報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市委常委會審查通過后,最終于2020年7月31日,經山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批準。9月1日起正式施行。
規范哪些內容
《太原市博物館促進條例》五章共37條,其中第二章12條,闡述了鼓勵和促進博物館發展的具體辦法:建立具有三晉文化、晉陽文化、晉商文化、工業文化、醋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館;鼓勵利用古建筑、名人故居、工業遺產、紅色遺址、近現代建筑等設立博物館;對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提出明確扶持政策,如非國有博物館向公眾免費或者優惠開放的,由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給予補助,符合條件的非國有博物館可以享受國家規定的土地、稅收、規費等優惠,用水、用電、用氣、供暖價格執行居民標準等。
第三章13條,規范了臨時展覽、藏品征集、基本服務等方面的工作內容和應發揮的作用;加強了博物館藏品知識產權保護,突出數字化、智能化成果運用;對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與院校及科研機構合作進行明確規定。
解決什么問題
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劉玉偉表示,《太原市博物館促進條例》要義就是促進博物館的發展,“多建小而精、小而美,看的見、聽的懂、摸得著的博物館。”探尋三晉文風文脈和晉陽肌理脈絡,融入時代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群眾身邊博物館和百姓城市會客廳。
吳春明表示,太原市現存35座博物館,覆蓋了9個縣、區,國有博物館主要集中在六城區,地域分布不夠均衡,2019年全市博物館舉辦展覽118個,接待觀眾762萬人次,舉辦社會教育活動1292場,但各館之間的接待量與接待能力差距比較懸殊。《太原市博物館促進條例》中提到博物館之間應當建立健全資源共享機制,可以緩解這樣的局面,通過博物館聯盟等方式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博物館之間的資源互通、信息流轉,最大程度上盤活利用現有文物資源。
太原市現有非國有博物館15座,在數量占比上超過國內整體平均水平,內容上涵蓋面食、磚雕、古燈、晉商等具有太原本土文化特色的主題。相對于國有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的整體運營面臨著更大的困難,需要幫扶。目前,晉祠博物館對口幫扶太原市轄區范圍內已備案的山西慧光古燈博物館、山西晉韻磚雕藝術博物館、山西面食文化博物館等三座非國有博物館。
依照《太原市博物館促進條例》,太原市文博系統將著力推動博物館數量的提高和質量的提升;優化博物館體系,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支持博物館事業發展,鼓勵和扶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開展多項特色教育活動。(記者 陳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