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農業產業化促進會副會長張子毅向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介紹他所在的山東勁牛集團生產的微生物菌劑產品。
山東是農業大省,農產品生產加工和貿易均位居全國前列。2019年全省糧食總產達到1071.4億斤,連續6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肉蛋奶、水產品、蔬菜、水果等產量均居全國首位,農業增加值和農產品出口連續多年領跑全國,壽光蔬菜、金鄉大蒜、章丘大蔥、煙臺蘋果、肥城桃等農產品馳名海內外。
按照《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現代高效農業專項規劃(2018-2022年)》目標任務,力爭到2022年,山東農業新舊動能轉換要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基本形成以新動能為主導的現代高效優勢產業,半數以上的縣(市、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鎮居民。到2028年,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取得顯著進展,為全省實現農業現代化,引領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在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山東現代高效農業產業發展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在哪些方面著重發力?9月17日,山東省農業產業化促進會副會長張子毅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專訪,對這些問題作了解答。
正視差距和短板,做好“助手”和“橋梁”
“盡管山東農業農村發展在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但是對標發達國家和其他先進省份,還存在一些差距和短板。”采訪時,張子毅開門見山,上來先談了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鄉村基礎條件還不夠好;二是農業資源環境承受力過載,農藥使用量嚴重;三是產業發展質量效益不佳;四是基層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五是農業農村發展還需進一步解放思想;六是與南方發達省份相比,‘獨角獸’企業數量偏少。”
張子毅通過數據舉例說明,從農業產品結構看,“三品一標”基地面積只占主要食用農產品面積的56.9%,水果優質果品率不足20%,干果優質果品率只有30%多,低于發達國家30個百分點以上。從產業結構看,畜牧業占比遠低于發達國家50%,農產品加工率為40%左右,低于發達國家40個百分點。另外,農業龍頭企業基本從業人員學歷偏低,大專以上學歷比例不到30%。在科技支撐上,新興學科、綜合學科領域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薄弱,有的甚至處于空白狀態。
“我們看到了問題,但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張子毅建議,“在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行業商協會的作用,讓協會去做政府的助手,做企業的橋梁,幫助政府做它想做卻沒有精力做的事,幫助企業做它想做卻沒有能力去做的事,從而為政府分憂,為企業解困。”
據介紹,近兩年,山東省農業產業化促進會積極協助省委、省政府相關部門,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工作要點、農業產業行業現狀問題調研、土壤防治污染條例、科研共性難題征集、重大項目申報等工作采集征求多方意見,協調解決農業企業發展用地指標問題,補齊公共服務短板,發展特色產業,支持科技含量高、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做大做強,避免企業低端競爭。同時,會員單位比如龍大肉食、得利斯集團等公司,也通過股權轉讓、參與國企混改等方式積極謀求發展。
搭好平臺唱好戲,政府企業要強強聯手
“山東的農業正經歷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時期,為了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必須依靠新舊動能轉換實現跨越式發展。”張子毅談到近兩年山東農業的發展變化,讓他感觸最深的,是農業產業開始大規模集群化、園區化發展。
今年以來,“煙臺蘋果”“壽光蔬菜”獲批創建千億級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首批4個現代高效農業產業集群納入“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培育支持范圍。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截至目前,獲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8家,批準創建省級產業園52家,推動各市建設市級產業園203個,縣級各類產業園區1300多個,全省四級聯創、梯次推進格局基本形成。
張子毅認為,目前全國農業正處于大變革時代,未來三五年山東農業將會迎來大的飛躍階段,尤其是5G時代的到來,會加速推動農業生產朝著信息化、智慧化轉型,推動著我國智慧農業數字化生態發展。
“若想實現既定目標任務,這就需要咱們政府首先要解放思想,擔當作為;同時要堅持綠色發展導向,加強政策引導,從金融、保險、補貼等多元化政策方面鼓勵產品創新;還要真正下大力氣,加強基層管理人員的工作水平和專業能力。作為企業,要加快扭轉思路,跟上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形勢,拉長產業鏈條,推進綠色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利用生物技術徹底解決農殘問題,實現農業由傳統產業到高質高效產業轉變。”張子毅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