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海洋產業產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20%,占全國海洋總產值的近20%;山東成為全國唯一具有3個超過4億噸吞吐量大港的省份,也是全國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唯一綜合試點省份;海洋科技創新不斷突破,國之重器-超級計算機升級項目成功落戶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很多創新成果走在世界前列……海洋蘊藏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近年來,山東省實施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海洋經濟成為現代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力量,取得了矚目的成績。
青島海港 資料圖
海洋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占全國海洋總產值近20%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抓住海洋就抓住了未來。山東是海洋大省,海岸線占全國的1/6,毗鄰海域面積與陸域面積相當,有589個海島、200余個海灣,海洋生物、能源、礦產資源豐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將現代海洋列入十強產業之一,要求培育形成新動能。
“全省集中實施重點項目276個,重點培育壯大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智慧海洋、海洋生物醫藥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在日前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發展改革委一級巡視員梁文躍說,去年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4%左右,今年以來,省級層面集中推進12個現代海洋產業重大項目、總投資750余億元。
為瑞典建造的全球最大5800米車道雙燃料滾裝船正式開工,中海油青島海工交付我國最大作業水深FPSO(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洋石油119”的中船柴(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柴油機有限公司)柴油機項目加快建設,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在研抗腫瘤藥物BG136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修正海洋科技谷一期、華大基因二期等項目加快推進,這些高端項目為海洋產業升級提供了堅實支撐。
據梁文躍介紹,目前,山東省海洋產業產值已占到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20%,占到全國海洋總產值的近20%,山東成為全國唯一的具有3個超過4億噸吞吐量大港的省份,也是全國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唯一綜合試點省份。
“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山東托起全國海洋科技的“半壁江山”
科技創新,是發展的強大引擎。“十三五”以來,山東省承擔了全國近一半的重大海洋科技工程,實施了“透明海洋”“問海計劃”等重大工程,研發了智能浮標、深海浮標、水下無人航行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蛟龍號、向陽紅01、科學號以及海龍、潛龍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深遠海裝備投入使用。其中,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建造的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1號”,順利完成兩次我國南海可燃冰試采任務,將我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能力帶入世界先進行列。
“藍鯨1號”鉆井平臺 資料圖
栽下科技“梧桐樹”,引來一群“金鳳凰”,結出一批“新果實”。據梁文躍介紹,山東目前擁有省級以上涉海科研院所55家,海洋領域駐魯兩院院士22名,省級以上海洋科技平臺236個,其中國家級46個,“全國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全國1/3的海洋領域院士集聚在山東,在去年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中,山東省海洋領域獲獎數量居全國首位,主導及參與完成37項國家科學技術獎項,托起了我國海洋科技的‘半壁江山’。”
以現代海洋產業智庫專家、山東大學海洋研究院特聘教授吳锜承擔的深遠海探測科技攻關專項——“全海深下海洋傳感器的檢驗關鍵技術和校準核心算法”為例,團隊開發出全海深(11000米)海洋環境模擬艙,填補了國內外此類高精度檢驗和校準裝置的空白,使我國對深海觀測設備擁有國際話語權,推動山東成為海洋傳感器強省,同時對山東建設海洋物聯網、實施智慧海洋突破行動、經略深遠海、促進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要意義。
大數據分析深度信息 智慧海洋未來可期
前幾年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北方沿海夏天天氣炎熱,導致海水中溶解氧減少,造成從山東到遼寧沿海養殖海參的大面積死亡。如何改變過去這種“養殖靠天吃飯”“靠經驗估摸”“碰運氣”的狀況?大數據能否提前預警海水水溫升高,幫助養殖企業減少損失?有人打起了海洋物聯網的主意。
《山東省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中提出,全面參與國家“智慧海洋”工程建設,以山東省近岸海域為重點,以海洋大數據平臺為支撐,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海洋環境、裝備和活動深度結合,逐步實現海洋信息透徹感知、通信泛在隨行、超算互聯互通、數據充分共享、應用服務智能,提高海洋事務決策的科學化、智慧化水平。
“智慧海洋是海洋物聯網與傳統海洋產業的深度結合在海洋產業中的廣泛應用,但我們到今天還沒有實現海洋物聯網,這是發展智慧海洋的瓶頸。”吳锜說,海洋物聯網由三層組成,分別是感知層、傳輸層,以及基于人工智能軟件算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歸納、整理,挖掘出單靠人類智慧所無法獲得的深度信息,實現“靠大數據”預警、預測,從而提高效益,降低風險,自主實時決策。
山東已經啟動了針對海洋物聯網的關鍵技術的研究,也將制定“智慧海洋”產業發展三年推進計劃。“在不久的將來,智能化小浮子、智能化海洋牧場、智能化海洋裝備都可以在山東落地開花。”在吳锜看來,針對上述事例,若從海水養殖到運輸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都建立起了物聯網,實時感知和監測各個環節,則不僅可以提高產量、降低風險,還可以保障水產品的質量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