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數據,幾乎沒有人會第一時間想到福建。然而正是這個省份,在全國數字政府服務指數中,位列全國第一。而且,2000年福建在全國率先作出了建設數字福建的部署,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有了上述“第一”和“率先”,“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選擇福建作為主辦地點,便也順理成章。連續兩年采訪峰會,記者意識到,福建數字化建設的實踐,對于加深山東省各界對數字化的認知,會有很大幫助。
省級政務云平臺實現“一人一檔”
近日,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記者站在數字中國成果展的入口處觀察,前來觀展的市民手機上幾乎換上了統一的“全民屏保”:“e福州”。觀眾在“e福州”上預約觀展后,攜帶本人身份證原件或“e福州”身份碼就能順利觀展。記者了解到,“e福州”為市民提供便民服務、公共服務、政務服務、社會服務等近80項服務事項。截至今年10月11日,“e福州”平臺日均活躍用戶數突破30萬,各類應用服務使用次數超3.3億人次。
決定一個政務APP是“裝機必備”還是束之高閣的,不是界面多花哨,而是服務多“硬核”,根子在其身后所依仗的“數據軍團”。
中國科學院院士童慶禧認為:“數字福建有很多經驗值得在全國很多地方在推廣,其中一條,就是各個部門數據的共享。如果大家把數據作為本部門的私有財產,就會存在數字壁壘或者信息壁壘。數字福建至少在這一點開創了一個先河。”
20年前,福建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數字福建的戰略部署,大規模推進信息化建設。此后20年,福建省先后制定實施4份數字福建專項規劃、20份年度要點,并將數字福建納入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框架,統一組織實施。“當地數字政府呈現的是積累型的內涵式發展,盡管沒有突升性的增長,但是一直保持持續累積性的增長。社會滲透度高,需求回應度高。”清華大學數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張小勁說。
發展到今天,福建省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榮輝很自豪地介紹:“數字福建建設20年的優勢就是數據優勢,不僅體現在量上,更體現在質上。”目前,福建省級政務云平臺已匯聚了2400多項共計69億多條數據記錄,涵蓋全省150多萬家企業及8萬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團組織信息、全省近4000萬常住人口和320多萬流動人口信息、1億多本電子證照、1億多條信用記錄信息和10億多條環境監測數據,并實現“一人一檔”和“一企一檔”。
“數據招商”異軍突起
今年的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生態福建”展館果香撲鼻。記者用手機對著百香果上貼著的二維碼掃了掃,屏幕上跳出生產廠家、采摘日期、用藥施肥記錄、農產品合格證等信息。通過福建省農業農村廳開發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與一品一碼追溯并行系統,福建省已有1.96萬家食用農產品生產單位實行賦碼出證、憑證銷售,實現了上市農產品全程可追溯。福建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陳東榮介紹:“近年來我們福建大力推廣農業物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新技術和新裝備,目前已建設了國家級數字農業示范基地4個、省級現代農業智慧園50個、農業物聯網應用基地700個。”
數據不僅成為了“新農具”,城區水系科學調度防止內澇、區域互聯網醫院數據共享、人臉識別場景應用不斷拓展、“慧眼觀廚”推進餐飲安全監管……數據多“跑路”,惠民應用競相涌現,越來越多的福建居民感受到智慧城市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和美好。
不可否認,與許多省份相比,福建在產業基礎上并沒有太大優勢。但伴隨近年來福建數據匯集、共享、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在產業招商的路徑之外,福建的“數據招商”異軍突起。
法智金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即將落戶福州,董事長鐘山看中的正是信息富礦。法智金打造的福建個人數據資產價值最大化平臺不僅能有效保護個人隱私,還能針對用戶需求提供量身定制服務。
記者見證了北信源智慧城市大數據項目在福州鼓樓區的簽約落地。北京北信源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曉娜告訴記者,福州的智慧城市建設是重要引力,公司開發了“信源密信”平臺,用戶借此可以實現安全智能的移動辦公,希望借助北信源-智慧城市大數據項目,在福州不斷拓展、深化該平臺,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峰會的平臺效益更是放大了福建數據資源的吸引力。今年的峰會期間,記者隨福州當地記者乘坐地鐵1號線。進站時屏幕上刷臉顯示頭像信息后,1秒過閘進站。目前福州1號線、2號線所有車站都已實現“刷臉乘車”。記者看到,這些人臉識別設備來自依圖。前年,依圖科技的人臉識別技術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亮相,提供智慧會務會展及現場安保服務。如今依圖科技已融入福州地鐵,為千百萬市民提供便利。
“數字政府發展,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反過頭來,經濟發展以及創新產業行業的聚集,又促使了政府本身發生了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的變化。正是這樣一個互動的良性循環,才造就了我們今天所看到這樣一個局面。”張小勁說。在福建,數據已經成為新資產,改變著政府運行和社會服務的形態。
就怕“現在挺好的”
今年的峰會上,山東省首度以“數字山東”的整體形象在全國平臺亮相。
數字經濟時代,“優勢”的定義在改變。一根網線,天涯若比鄰,“我”的數據不一定存在“我”的家門口,它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片云上,飄在千里之外。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山東省一些企業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數據的“上云”之旅,而這些“云”大部分飄在廣東、貴州、內蒙古。省大數據局規劃發展處副處長盧修名的擔憂是:“調研中我們發現,山東省的不少企業覺得‘我現在挺好的,轉變反而有風險,為什么要轉變’。我們需要認識到,數字經濟時代,晚一步很可能意味著出局。如果再不加速追趕,山東的產業優勢會逐漸變成別處的數據優勢,山東就會成為被虹吸的區域,在數據的競爭中陷入惡性循環。”
轉變思路從何處著手?從福建等南方省市的經驗看,需要政府做好強力推手,度過數字產業投資大、產出少的培育期。
2016年數字政府建設在福州發展到了瓶頸期,前期基礎建設已經完成,需要大量政務數據的整合。這個時候,福州確定是以“信用福州”為抓手,有效的實現各個部門的數據整合,推進全方位的社會治理的創新。從全國范圍看,近些年各地都在紛紛將數字化建設作為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搶抓機遇全力推進。“比如,浙江以數據為牽引,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進‘城市大腦’建設;比如上海提出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推動政務數據和社會數據深度融合。”談起這些,盧修名如數家珍,“大家推進起來都有難度,但就是逐一梳理應用場景,不怕麻煩,窮舉式解決問題,像剝竹筍一樣一層一層擊破。從用戶端倒逼政府端進行流程再造,這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山東的實體經濟優勢,需加大轉化為數字優勢的力度。記者了解到,為補齊短板,山東省專門發布了《關于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著眼工業互聯網建設、應用的關鍵環節,給出十個方面的支持政策。重點突破工業智能算法、工業機理模型等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建設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廣中心、5G聯合創新中心等創新載體,加快“中國算谷”等重點項目實施。
更多的功夫應當持之以恒地下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應用場景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政務秒批、公積金刷臉提取等便民場景正在全省范圍內鋪開,但是各地推進程度有差別,甚至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區縣也有明顯不同。山東省已連續兩年開展“數聚賦能”專項行動,近期,省政府召開會議全面部署大數據創新應用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工作,進一步聚焦群眾身邊的痛點堵點問題,梳理工作任務,按照輕重緩急,優先解決突出問題,逐步向其他領域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