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古色古香的街道響起穿梭的腳步聲,當早點攤前飄起濃濃的面香氣,冬日的暖陽喚醒熟睡的忻州古城,城里的手藝人在日復一日的堅守與期待中迎來新的一天。武斌/文 趙文貴/攝
天然染色技藝——草木染傳承人趙慧的一天從染布開始。據趙慧介紹,草木染在山西境內自古有之,忻州市河曲縣流傳的二人臺《打藍調》中就有相關場景的描述。“隨著時間流逝,天然染色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趙慧說。武斌/文 付宇鵬/攝
2019年8月,修復后的忻州古城正式對外開放并開始“尋找手藝人”,給出了免租金等扶持政策。借此契機,趙慧成為了第一批入駐古城的非遺傳承人,也成為了古城里的“守藝”人。圖為趙慧在調制染布所用的灰漿。武斌/文 付宇鵬/攝
“傳統的印染手法有‘四纈’之說,即夾纈(夾染)、蠟纈(蠟染)、絞纈(扎染)、灰纈(藍印花布)。扎染與灰纈是我最常用的。”趙慧說,相較于其他印染手法,灰纈操作簡單便于量產且更易于設計,能夠讓她把家鄉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讓更多人知道忻州、認識山西。圖為趙慧以灰纈的手法,運用灰漿在布料上印花。武斌/文 付宇鵬/攝
“染缸是我最寶貝的東西。我對它就像對待孩子,不能冷著、熱著、累著、餓著。”趙慧說,天然染料的缸需要“養”,冬天冷了烤暖氣,夏天熱了吹空調,還要不時添加東西,“這個缸我‘養’了四年多,叫它‘藍寶寶’。”武斌/文 付宇鵬/攝
“染布是個體力活。”為了均勻上色,趙慧在染布時要不停地翻動布料,“上色一般需要十幾分鐘,要一直保持這個姿勢,往往染不了幾塊就滿頭是汗。”趙慧說,時常有人找她學習天然染色,但能堅持下來的人少之又少。武斌/文 付宇鵬/攝
據趙慧介紹,天然染料包含礦物、動物及植物三種。她所傳承的草木染便是指以草本植物為染色原料對織物進行染色的技藝。趙慧染缸里使用的天然染料以靛藍為主,來源于藍草,是中藥板藍根的葉子。武斌/文 付宇鵬/攝
桑葚、石榴、紫甘藍、紅花、黑豆、洋蔥皮……趙慧的工坊里擺放著不少天然染料的原材料,而她也喜歡研究各種各樣的草木染料。不久前,她還將山西藥茶毛建茶作為染料,制成了手帕、茶墊等手工藝品。武斌/文 付宇鵬/攝
“我們忻州是雜糧之都,我正計劃著把忻州的小雜糧制成染料。現在黑豆已經成功了,能染出來漂亮的紫色。”正說著,趙慧已完成布料染色,開始進行掛晾。武斌/文 付宇鵬/攝
據趙慧介紹,天然染料與空氣接觸氧化后才會真正顯色,為保證氧化均勻,染好出缸的染布需要快速展開進行掛晾。十幾分鐘后,染好的布料已從剛出缸時的草綠色變為深藍色。武斌/文 付宇鵬/攝
灰纈的最后一步是刮漿。由于灰漿的保護,設計好的圖案得以在染好的布料上被保留下來,形成好看的圖樣及花式。武斌/文 付宇鵬/攝
2020年2月,趙慧的工作室正式掛牌“忻州市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她也將貧困群眾的手工藝品帶到了古城。圖為古城游客在趙慧的工坊內挑選手工藝品。武斌/文 付宇鵬/攝
“貧困戶的手工藝品我們過去一直有賣,但銷量小,帶動的人也比較少。”趙慧說,得益于古城絡繹不絕的游客,她的工坊銷量比過去翻了兩至三倍,“帶動的人也比過去翻了一倍。”武斌/文 付宇鵬/攝
閑暇時,趙慧會根據忻州以及山西的地方特色設計一些新花樣。隨著忻州古城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少國外游客慕名而來,趙慧的作品也借此機會走出國門。武斌/文 付宇鵬/攝
華燈初上,古城內依舊游人如織。2017年,忻州市委、市政府啟動忻州古城保護改造項目,將保護與活化相結合,著力打造一座可持續發展的古城,讓文物與傳統文化“活”起來。武斌/文 付宇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