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市長清區萬德街道馬套村,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回到村莊,在“家門口”搏事業,經營幸福生活。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是馬套村留給記者的初印象。沿斑駁的石板路行走,到處散發著清新的氣息。這個看似適宜“養老”不適合“打拼”的小村子,到底有什么“魔力”吸引著年輕人紛紛歸巢?在31歲的孫鳳娟身上,記者找到了答案。
10月28日,孫鳳娟早早來到村里的旅游合作社。作為合作社游客接待中心的一員,她將接待中心里外打掃一新。上午十點前后,孫鳳娟進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段。客戶咨詢電話不斷,她耐心介紹旅游項目和服務,熟練地與客戶洽談,一切游刃有余。忙碌間,一輛載滿游客的大巴車緩緩停在門前,今天的旅游團到了。手里的工作交代完畢,孫鳳娟戴上麥克風,化身導游,帶領游客參觀。
而在五年前,年輕的孫鳳娟也曾猶疑不定,面臨抉擇。2015年,馬套村成立將軍山旅游度假專業合作社,村里向在外務工的年輕人拋出了橄欖枝。那時候孫鳳娟在泰安一家酒店打工,工資每月3200元還算可觀,但是離家太遠,尤其是孩子生病自己卻不在身邊時,孫鳳娟更是自責。當得知村里有就業機會時,孫鳳娟內心燃起了回鄉的打算,但同時也擔心這份工作的收入,“當時很糾結,也不知道能不能干下去,但是一想到五六分鐘就能從家到上班地,所以決定試試看。”就這樣,孫鳳娟成為了合作社最早的一批成員。
五年間,孫鳳娟已從對旅游業務一竅不通的門外漢逐漸成長為合作社中最有經驗的老員工。現在馬套村的旅游業算是真正發展了起來,合作社項目越來越多,馬套村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慕名而來的游客也更多了,孫鳳娟的收入每月能穩定在4000多元,想到當年回村的決定,她不禁感慨,“當時真是選對了路!”
看到村里實實在在的發展機會,孫鳳娟的丈夫段宗榮也在三年前回鄉。2015年,馬套村成立了電商平臺,通過淘寶小店——“泰山腳下的生態園”和“馬套將軍山”公眾號——銷售茶葉、山雞蛋、核桃等農副產品,提供在線訂票和一鍵導航服務。目前段宗榮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電商平臺的運營,他坦言剛開始對電商運營也是摸不著頭緒,但是經過學習摸索,淘寶店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條,目前公眾號的粉絲已經超過10000人。
夫妻二人都在村里上班后,終于有了陪伴孩子的時間。孫鳳娟的女兒今年八歲,上小學,兒子五歲,上幼兒園。村里給在幼兒園的孩子每人每月補助180元生活費,給小學生每人每年補助1000元車費,有了村里的補助,夫妻倆的負擔也減輕了不少。每天下班回家就能跟孩子待在一起,還能一起參加村里組織的演出活動,孫鳳娟覺得很滿足。
小兩口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公公婆婆的生活也安逸了不少。以前兒子兒媳在外打工的時候,孩子幾乎全由奶奶房玉花一人照顧,很是辛苦,現在奶奶終于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
孫鳳娟介紹,孩子的老爺爺老奶奶都70多歲了,身體還很硬朗,每年種些核桃板栗,收入也能有四千元左右。除了這些,村里要求子女每月10日之前為60歲以上老人交納100元養老金,村財務額外補貼30元,月中工作人員將一共130元送到老人手中,再加上國家每月130元的養老補貼,老兩口每人每月能領到260元的養老金。
“在這個村子,每天都能看到變化。”去年剛來到馬套村的選調生魏鳴澤說。
從游客接待中心向外看去,一棟現代化的會議中心正拔地而起。而在前幾天,村里重新粉刷了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