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帶著保溫桶里的胡辣湯,坐鄭太高鐵回家
“這么快就回來了?”
門“咔嚓”打開,姥姥從門縫探出腦袋,看到我有些意外。“嗯,今天鄭太高鐵開通,一個多小時就到長治東站了。”鄭太高鐵開通運營首日,聽說從鄭州出發到長治東站只要一個半小時,我體驗了一次“極速回家”,給了半年多未見的姥姥一個驚喜。
12月12日一大早,12306發來購票提醒“12月12日D4666次列車鄭州站開往長治東站購票成功”。
鄭太高鐵正式通車,我買到了首班經停長治的動車票,睡意全無,等這一刻,實在太久了。
收拾好給家里人的禮物,不緊不慢地出門,到樓下吃早餐,我特意提了保溫桶,拜托師傅為我打包一份胡辣湯,我想帶給姥姥,讓她嘗一嘗我每天都能吃到的“河南味道”。
中午11點50分,檢票進站,已經有不少人在站臺和D4666這條“鐵龍”合影留念了,熟悉的鄉音縈繞在我的周圍,親切又溫暖。他們中有專程來打卡的自媒體達人,也有帶著小朋友回老家探親的“新鄭州人”,還有從去年就開始期待鄭太高鐵通車的經常出差的上班族,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喜悅。
這些山西人,也和我一樣,期待很久了吧。
12點02分,列車準點平穩出發。列車北上,窗外的景色由無垠平原拉至南太行的陡峭,黃土梯田拾級而上,再往北,還沒來得及消融的白雪映入眼簾。藍天漸現,旁邊一位大哥說:“到山西了!”
沿途經過的隧道比印象中多一些,還沒回過神,列車廣播已提醒“前方到站:長治東站。”手機上顯示時間:1點27分。
出站迎面而來的是清冷又清新的空氣,長治東站看樣子剛舉行過慶祝儀式,紅旗招展,一派喜慶。
打車回家,和出租車師傅聊起鄭太高鐵,師傅訝異于一個多小時就能從鄭州到長治的“中國速度”,聽到“92元”的二等座票價更是吃驚,嘀咕了一聲:“以后大巴車生意不好做了。”
到家的時候,姥姥還沒準備好餃子餡兒,“我還以為你回來得晚上了。”姥姥說,“這得有半年沒回家了吧。”趕忙把我拉進屋,摸我的手說:“倒是不太冷,你一直容易手腳冰涼。”
我笑道:“高鐵上特別暖和,我沒凍著。”
回家真好,胡辣湯到“姥姥牌”水餃的距離,這下真的只有一個半小時了。
我來自山西長治,求學在湘,工作在鄭,記憶里最常出現的場景就是假期開始或結束一個人拎著超大號行李箱,背著大包小包擠在奔波的人群中,輾轉在換乘各種交通工具的路上。
上學的時候,鄭州是必經的中轉站,去湖南選乘飛機,鄭州機場有直達航班。雖然起飛時間在中午時分,但如果從長治出發,要從潞州大劇院乘機場大巴先到鄭州機場,路程五個小時。
工作以后,在鄭州我有了另一個“家”。火車只有一趟,發車時間在凌晨,火車上得待將近一宿,時間不合適,票還很難買到。大巴車走高速,周末還有免費城際公交,但在車上待四五個小時,還是避免不了被晃得七葷八素。座位狹窄,氣味刺鼻,行至焦作服務區必定下車“續命”。最快的是開車,但也需要三個半小時。
每次天剛蒙蒙亮,我就要拖著行李箱踏上旅途,這一“踏”就是一整天,到達目的地,緩神又得兩三天。
因此今年求職擇業的時候,家里起初是不同意我來鄭州工作的,原因是離家太遠,路上折騰,不太放心。尤其是我姥姥,老人家70多歲,總是念叨著我,時常向我媽打聽我的消息,又怕我工作忙,不敢打電話。
“河南好嗎?適應了嗎?河南話能聽懂嗎?”姥姥問。“挺好的,都適應,同事們也待我很好,高鐵通了,回來交通方便了,以后我周末就能來看你。”
“通高鐵好啊,以后能常回家。”姥姥邊包餃子邊嘀咕。餃子出鍋,熱氣騰騰。我把拿回家的胡辣湯也盛出一小碗。姥姥有手抖的毛病,一勺胡辣湯小心翼翼顫顫巍巍送進嘴巴,咂咂嘴,眉頭一皺,“有點辣。”但還是連著喝了好幾口。
我愛胡辣湯,湯汁醇香,入口爽辣,但我也想念姥姥包的大餃子,皮薄餡大,回味悠長。
這下,我可以經常吃到姥姥包的餃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