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清晨天氣微涼,準時來到山東理工大學校園的畢玉遂一頭扎進實驗室,與團隊的其他研究員一起忙活了起來。實驗研究、數據整理……對于專注科研實驗的山東理工大學新型聚氨酯材料研究院院長畢玉遂教授來說,這只是尋常的一天。與化學方程式和分子結構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畢玉遂,花甲之年仍奔波在實驗室和辦公室之間,新型聚氨酯材料研究院已經成了他的“第二個家”。和學生一起泡實驗室,分析數據,指導他們調整分子式和成分比例,對于畢玉遂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2010年,畢玉遂和其科研團隊研發出全球首個“無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技術和產品,隨后在2016年5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組審查和國內外檢索后確認:“新型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是革命性的顛覆性的技術發明。
“這一榮譽,屬于中國。產品在全球推廣應用后,可減少數十億噸當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對保護臭氧層、降低碳排放作出重大貢獻,是真正的‘補天’技術。”談到新型化學發泡劑的作用,畢玉遂笑逐顏開,這一發明不僅對環境保護起到重要作用,還有望讓中國在該領域成為先進技術的引領者。
實驗成功后,畢玉遂及其團隊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迅速完成技術的產業化。2017年,山東理工大學與補天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就該成果簽訂了專利獨占許可協議,合同金額高達5.2億元,創下了國內高校專利許可使用費的最高紀錄。“根據泡沫的不同用途,在噴涂、白色家電、板材生產等領域,要有不同的配比,需要反復試驗。我們與補天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密切配合,產業化正在穩步推進。”畢玉遂介紹。
目前,相關產品在國內多家企業應用成功,為國內以及國際市場的開拓奠定了基礎。
在旁人看來,畢玉遂絕對算得上“功成名就”,但在畢玉遂自己看來,新型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項目只是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自己未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我不會停下腳步,這僅僅是個開始,我要與企業一起加快項目產業化進程,讓更多人用上咱們的產品或從中受益。”畢玉遂對未來發展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