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福,86歲,社區(qū)志愿者。頭發(fā)花白的孫克福走路矯健,說起話來一口濃重的膠東口音。孫克福年輕時是大家眼中的“技術流”,步入老年依然閑不住,又當起了志愿者。“孫大爺,您老這又干嘛去了?”“我去廣場上撿狗粑粑去了。”“老孫,又去執(zhí)勤了?”“是呀,要不閑著干啥?”……提起孫克福,天橋區(qū)北坦街道北關社區(qū)的居民都很熟悉。在大家的印象中,孫克福不僅喜歡參加志愿活動、熱心公益,而且精通很多種技術,社區(qū)里大大小小的事好像沒有他解決不了的。
“小孫肯定有辦法!”
孫克福今年86歲,蓬萊人,1958年分配到濟南鐵路局工作。雖然在濟南待了60余年,但孫克福口音里依然帶著濃重的“膠東腔”。
年輕時候的孫克福愛研究技術,動手能力在單位可是出了名的。上世紀60年代,孫克福響應國家號召,加入了支援大西南的隊伍,來到西南邊疆修建鐵路,在這里一待就是6年。在連隊的日子里,孫克福仿佛有個“百寶箱”,總是能給戰(zhàn)友們帶來驚喜:大到施工設備,小到炊事班用的鍋鏟,他全都能造出來。
修鐵路隧道需要開山鑿石,在那個機械設備不發(fā)達的年代,施工難度可想而知。孫克福回憶,當時僅石頭打眼這一項,就讓戰(zhàn)友們累得夠嗆。“當時打眼的風槍全靠人來扛,風槍開動后產生的力量很大,把人的肩膀震得受不了。”打一個眼需要風槍工作十幾分鐘,整個過程下來,人也被震得近乎癱倒在地,只能再換一個戰(zhàn)士扛。
“能不能制造一個設備來代替人?”這個想法提出后,連隊里首先想到的就是孫克福:“小孫肯定有辦法!”孫克福先去洞口體驗了一次這個工作,十幾分鐘下來,他的整個肩膀酸痛無比,隨后的很長時間里還能感受到震動。
孫克福回去后掏出自己的鉛筆和本子立馬著手設計,很快制造出了一架“風槍支架”。其中很多零部件的細節(jié)部分,還是他用銼刀一點點銼的。盡管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支架的制造過程并不規(guī)范,但在當時著實解決了一大難題。支架很快被繪制成標準圖紙,并推廣到其他施工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大家說,孫克福的“寶物”是他愛琢磨的頭腦。
“老孫閑不住”
從大西南回來后,孫克福先后在鐵路部門、軍工廠和液化氣站工作過,憑借著對技術的執(zhí)著,他多次在工作上有過突出表現,贏得了同事們的信賴:“有老孫在,這事沒問題。”
業(yè)余時間里,孫克福鉆進了技術書籍的海洋,不斷充實著他的“百寶箱”,軍工、物理、社會科學……在那個學習資源并不豐富的年代,孫克福對技術知識的渴望并沒有消減,用他的話說:“多學一樣知識,就能多為社會作一點貢獻。”
上世紀80年代,孫克福搬來北關社區(qū),并在這里工作,他對技術的執(zhí)著開始影響這個社區(qū)。社區(qū)建設、修路施工……面對孫克福這個嚴苛的“監(jiān)工”,施工工人沒少埋怨,但孫克福有他的標準:“不達標就推倒重來,留下隱患害的還是咱們群眾。”
退休后,孫克福依然沒有閑下來,他選擇成為社區(qū)志愿者。“老孫閑不住”,這是很多社區(qū)居民對他的評價。
大街上出現一起車輛刮擦事故,孫克福第一時間現身當起了最公正的調解員;有人在路面上遺落垃圾,孫克福立馬上前制止;看見不規(guī)范停車的車主,孫克福堅持要求他停好了才能走。不服氣的人反問他:“你是誰?咋管這么寬?”孫克福掏出另一件“寶物”:紅色志愿者袖章。“我是社區(qū)志愿者,你說我能管不?”
這里不止一個“老孫”
“我不服老。”每當有人拿年齡來勸阻孫克福,他總是一口拒絕:“我還能干事,我就當自己68歲!”
當然,孫克福多年來積累的技術經驗也沒有被浪費,他喜歡給社區(qū)的居民們修東西、磨刀和剪子。在居民眼中,再破舊的家用電器在他手中也能煥發(fā)生機。孫克福之前在部隊里常給戰(zhàn)友們理發(fā),如今他帶著“百寶箱”在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開設了一個愛心服務站,70歲以上老人可免費理發(fā)、磨刀、修理物品,普通居民每次收費兩元,這筆收入全部用作社區(qū)公益活動支出。
孫克福不是北關社區(qū)唯一的老年志愿者,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別樣的老年生活。近年來,北坦街道成立“七彩北坦·志愿同行”志愿服務聯(lián)盟,整合規(guī)范轄區(qū)49支志愿服務隊伍以及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駐地單位企業(yè)等多方力量,有效開展應急救援、城市管理、平安社區(qū)等7類志愿服務活動。在這其中,老年志愿者們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