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周曉荷
當下的中小學作業設計科學嗎?要讓作業真正起到提升教學質量、減輕學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還有哪些短板要補齊?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員余昆侖精心設計了一份輻射全市13860名中小學教師的調研問卷,試圖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作業設計關系到基礎教育發展的生態,是衡量教學方式改革的重要指標,也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途徑;但當前,我們離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確實還有一段路要走。”12月14日,談及這份調查問卷的意義,余昆侖告訴記者。
余昆侖自2016年即著手對中小學作業問題進行研究。調查中的一些數據引人關注,比如家長普遍不滿的重復性作業多、難度大,這一點也得到一些老師的默認:35.82%的老師認為作業質量水平不高,50.04%老師覺得中小學減負增效的關鍵在于提升作業質量和內涵。
在作業設計上,內容多依靠課后習題和教輔資料,只有約五分之一的老師會改編題目或自己原創作業。對于原創作業設計,近半數的老師有嘗試的愿望,而作業類型中,超半數老師選擇實踐性、探究性、綜合性作業。
“一線教師的作業設計理念和視野在逐漸改善和拓寬,但他們對教輔的依賴性較大。進行作業設計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普遍認為學校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同時缺乏專業的引領和指導。”余昆侖進一步分析。
破解這些問題,也將成為今后鄭州市加強中小學作業設計與實施的著力點。據悉,目前鄭州市教育部門正在研究制定相關指導意見,對作業合理布置、有效批改、高效講評、科學反饋等流程提出具體、明確要求,同時提出建立作業備案長效機制,嚴格控制每天的作業總量和作業總時長;做好校本作業資源庫建設,形成適合各年級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內容的、富有階段性和綜合性特點的作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