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拎著兩大包成捆的百元大鈔,直奔城里售樓處,看上哪一套直接全款拿下!”在濟陽區(qū)曲堤街道蔬菜交易市場,一段曲堤黃瓜大戶買房的段子人盡皆知,也激勵著勤勞的農(nóng)人們用雙手換取更好的明天。他們的豪氣和底氣,是黃瓜給的。
曲堤黃瓜有多了不起?它去過的國家和地區(qū),比很多濟南人還多!在意大利、德國等10個國家注冊了商標,一個大棚就能帶來10余萬元收益,每天運往各地數(shù)十萬公斤,客商一來就待10余年……
“有多少我要多少”
高峰期每天交易量90萬公斤
每天早晨6點多,曲堤蔬菜批發(fā)市場的120余戶客商早早拉起倉庫卷簾門,搬出桌椅,擺上賬本和計算器,在蒙蒙亮的天色中等待黃瓜種植戶到來。電動三輪車、面包車、小貨車,迎著日出潮水般涌進市場,將一箱箱掛著露珠的黃瓜搬上發(fā)往全國各地的大貨車,直到上午10點左右市場才回歸平靜。
天氣漸寒,黃瓜種植戶郭作棟一邊搬貨一邊哈氣暖手。這天,他給合作10余年的西安客商張武斌送來500余公斤黃瓜,在春夏季節(jié),每天的送貨量還要翻一倍,“冬天只有冬暖式高溫大棚種植,春夏還有低溫拱棚,市場需求也大。”
問起張武斌每天收郭作棟多少黃瓜,他豪氣地大手一揮,“有多少我就要多少,這么多年都是這樣!”在這個市場上,張武斌合作的種植戶還有10余家,哪怕是在現(xiàn)在這樣的淡季,每天也有1萬余公斤曲堤黃瓜經(jīng)他手運往西安。
“這黃瓜首先是品相好,‘頂花帶刺’格外漂亮,其次是口感好,又脆又甜水分還很足。現(xiàn)在算是價格行情比較低的時候,每公斤批發(fā)價也要5塊以上,到西安的市場上每公斤七八塊錢,雖然貴一點可還是比別的品種好賣!”張武斌說,在全國各地市場上,“曲堤”倆字都是好黃瓜的代名詞,春夏季節(jié)每天收兩三萬公斤也不愁賣。
批發(fā)市場負責人劉方帥說,現(xiàn)在市場每天的交易量在40萬公斤左右,5月交易高峰時能達到90萬公斤。劉方帥伸手比劃,“我們這個市場交易面積150畝,90%以上都是黃瓜交易。”
“一筐黃瓜換一頭小牛”
家家戶戶開上小汽車
時間回到1996年,批發(fā)市場還是露天大集,郭作棟和鄉(xiāng)親們還種著小麥玉米。
“種黃瓜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那時候俺們這兒要找項目、謀發(fā)展,領導們發(fā)現(xiàn)咱這兒種出來的黃瓜樣子漂亮、各類營養(yǎng)元素豐富,就把這個項目定了下來。”郭作棟記得,那時候建一個拱棚要兩三萬元,在整個郭家村也沒幾個人能拿出來,鎮(zhèn)政府想
盡辦法幫農(nóng)民籌錢、貸款,自己“腦袋一熱”
就響應號召種了2畝,“沒幾個人愿種。”
“今天拉、明天踢,什么時候見收益?”這句順口溜,說的就是那時候村民們的質疑:拱棚頂端卷著厚厚的棉被和草席,晚上要踢下去保溫,白天拉起來曬太陽,郭作棟手上沒幾天就磨出了繭,“翻地、澆水、上肥,真累啊。”
不出一個月,第一茬黃瓜摘下來了,筆直的身形、鮮亮的黃花、密實的小刺,運到市場上很快被一搶而空。郭作棟驚喜得說不出話,村民們的眼神也變了。“那時候豬肉10塊錢3斤,黃瓜能賣到3塊錢一斤,一斤黃瓜頂一斤豬肉啊!”郭作棟形容,大家粗略一算,拉一筐黃瓜出去能換一頭小牛回來!
沒過多久,種黃瓜就從號召變成了主動,越來越多農(nóng)民蓋起了大棚。就算技術落后只能種春夏兩季,就算種植面積有的半畝、有的三分,大家的日子還是紅火了起來。黃瓜交易市場也從露天蓋起了棚子,又從棚子發(fā)展到客商都有了自己的“據(jù)點”。
2003年就在這里收黃瓜的合肥客商孫振剛說,那時候曲堤黃瓜名氣小,外地客商寥寥幾人,價格也遠比不上現(xiàn)在,主要流向濟南本地市場。2010年左右,隨著政策發(fā)力、銷路鋪開,曲堤黃瓜迎來了春天,“我認識的種植戶都在城里買了房,家家戶戶都開上小汽車,眼看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真正的國際馳名”
在10個國家注冊曲堤商標
采訪當天室外氣溫零下5攝氏度,隨郭作棟進入大棚的瞬間卻仿佛穿越到了夏季。37攝氏度的高溫中,放眼望去一派生機勃勃,鮮嫩的黃瓜拉扯著綠油油的秧苗,其間點綴著待放的花苞。
“這個棚是去年剛建成的,只種了一茬,收入10萬元左右,正常情況下能種兩茬。”問起收益,郭作棟的回答低調中透著自豪,像這樣的120米長冬暖式高溫大棚他有3個,還有1處拱棚,共5畝地。現(xiàn)在,郭家村平均每家有1.7個棚,玉米小麥幾乎不再種了。在全街道共有黃瓜大棚2.6萬個,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是全國最大的優(yōu)質黃瓜種植基地。
如今,種黃瓜也不再需要“今天拉、明天踢”。前不久,郭作棟的手機里裝上了智慧農(nóng)業(yè)終端,遠程就能操控棉被、草席升降,還能自動噴水、上肥,看到棚里溫度過高,動動手指就能打開排風口。“不像以前,在市場上賣著黃瓜心里也不踏實,急匆匆趕回來開排風口。”郭作棟說,不只是種植技術,交易方式也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早些年市場上有個收款處,客商都是給現(xiàn)金、毛票,現(xiàn)在有‘一卡通’服務平臺自動化結算,卡一刷馬上就到賬,從來沒有拖欠的!”
最讓郭作棟感到驕傲的,是曲堤黃瓜已經(jīng)通過北京、西安、烏魯木齊等大型集散地走向了世界,“俺們曲堤黃瓜已陸續(xù)在意大利、德國、瑞士、俄羅斯、比利時、荷蘭等10個國家注冊了曲堤商標,是真正的‘國際馳名’,了不起!”
郭作棟邊說邊掰開一根黃瓜,汁水散發(fā)的清香飄過他與黃瓜打交道的20余年,也將飄向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