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山東省農業農村廳主要負責同志介紹“十三五”時期“三農”工作推進情況。據通報,2019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775元,較2015年增長37.5%,增速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十三五”時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技術裝備支撐能力明顯增強,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褚瑞云說,2019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56%,高于全國5.36個百分點。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85%,高于全國近17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8%。
“十三五”時期,山東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迅速,家庭農場達到8.28萬家,農民合作社22.41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共有13.6萬家。褚瑞云表示,今年全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預計超過1.5億畝次。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時期,山東農業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首個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落戶濰坊。農產品出口逆勢上揚,截至10月,出口額1020.9億元,同比增長4%。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業合作持續深入,2019年,全省農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規模分別達到196.3億元和357.4億元,多元開放的農業對外合作格局加快形成。
“十三五”時期,農民收入不斷提高。2019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775元,較2015年增長37.5%,增速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由2015年的2.44:1縮小到2019年的2.38:1,低于全國2.64:1的平均水平。
同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對農民增收形成有效支撐。褚瑞云說,截止到目前,全省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過萬家,創建壽光蔬菜、煙臺蘋果兩大千億級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累計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44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8個、省級52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59個,省級以上田園綜合體46個,初步構建起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產業園體系,產業融合發展載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日趨完善,帶動農民增收能力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