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泉是新泰市劉杜鎮鳳凰山下的一個小山村,這里的山楂個小、果甜,素有“甜紅子”的美譽。為打造該品牌,劉杜鎮積極建設山楂產業園,發展甜紅子山楂2.1萬畝,去年榮獲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證。“現在山楂賣得好,村集體也有錢了。”村支書高偉笑得合不攏嘴。近年來,新泰以獲評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為契機,通過實施農業園區化、智慧化、生態化,推行“品牌+基地”發展模式,因地制宜,著力打造特色小鎮,發展特色品牌,把名優小產品做成了大產業、大品牌。
新泰百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2月11日,在新泰惠美“百合和園”內,一座總投資7000萬元、面積3萬平方米的國家良種百合繁育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該項目生產合伙人江耀告訴記者:“這里就是個植物工廠,技術世界領先,年組培優質百合種苗達10億株,為國內單品種組培之最。”
這幾年,“百合和園”的投資方新泰惠美農牧發展有限公司靠種植百合花“延伸”出一條產業鏈,先后開發出百合干、百合粉等系列產品,一年光百合創造的營收就達7500萬元,加上旅游拉動整個園區將近有1億元的收入。目前,公司正將該園區的模式向外復制推廣,已與全國六地簽訂協議或達成合作意向。
引入工商資本,壯大農業園區龍頭企業是新泰打造農業品牌的一大特色。截至目前,當地已累計引進工商資本87億元,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18家,建成惠美“百合和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136家,實現了園區集中、產業連片。
新泰市委書記劉欽海表示:“我們要用工業化的思維謀劃農業,圍繞‘精’字做文章,突出地域特色,做強產業鏈條,聚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在翟鎮采煤沉陷區,7200余棟農業大棚鋪展開來,極為壯觀,這是新泰農光互補產業基地。“這是水簾,能自動降溫。這是空氣能增溫儀,能自動升溫。”走進翟鎮農光互補產業園展示館,負責人朱法家向記者介紹起園區里的高科技。去年以來,當地投資300余萬元,為光伏園區安裝了物聯網設備,實現了水肥一體化。
“過去種地靠經驗,現在是靠數據。”大棚種植戶王道春指著一塊電子顯示屏笑著說,“你看現在棚內溫度是26.8℃,溫度高了自動放風,低了自動放簾,全部智能化。”自從用上了物聯網,他連澆水、施肥的工夫都省了。
“現在我賣給客戶的菜,都得填個信息卡,上面有我的簽名和手機號,產品一旦出現問題,就能找到我。”樓德鎮苗莊村蔬菜種植戶安增昌對記者說,今年,他家種的四畝韭菜地打的不是農藥,而是丁香。
近年來,新泰以提高農業整體效益為目標,聚焦特色生態農業,加快綠色轉型發展,全域推廣循環農業。截至目前,新泰已建成石萊有機茶業、羊流百合、劉杜山楂等一批特色小鎮和345個農業特色專業村,涌現出一批像眾客食品這樣的農業龍頭企業。全市培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8個、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認證產品8個、山東著名商標6個。無公害、綠色、有機“三品”認證已達38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