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巖通訊員徐宏星文
作為享譽全球的中國文化名片,發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迎來了傳承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6日夜開幕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將再次審議中國提交的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請。由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第一個階段會議在北京時間16日深夜結束,此次太極拳申遺審議預計推遲到北京時間17日晚上舉行。
作為河南省第一個牽頭申報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我國第41個申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項目,此次申遺在河南、在焦作溫縣受到廣泛關注。
為迎接這一令人歡欣鼓舞的時刻,縱是因時差原因正值夜晚,來自全國各個流派的拳師們于北京時間16日夜匯聚在太極故里溫縣陳家溝翹首以盼,歡欣鼓舞,乃至熱淚盈眶。
系列活動為申遺添彩
這一刻,雖然天氣寒冷,室外溫度低至零下3攝氏度,但陳家溝各個景點燈火通明,一片火熱景象,拉開了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活動的帷幕。
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指導下,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聯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太極拳7大社區所在省級文化和旅游部門,共同謀劃組織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宣傳推廣活動。
當日的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古樸厚重中更添氣勢恢宏。太極拳書畫文創作品展覽上,一幅幅主題鮮明、格調高雅的書畫作品,引得群眾駐足觀看。書法作品有行、楷、隸、草、篆等字體,內容平仄押韻,對仗工整,遒勁有力,精秀雋永;繪畫作品既有長卷巨幅,也有精致小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這一場藝術的盛宴,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太極拳所承載的人文、歷史、發展和成就,為太極拳申遺成功更加添彩。
晚上,流光溢彩的陳家溝尤為炫目。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慶活動在這里舉行。在大樹參天、綠意蔥蔥的東溝創拳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小旺、優秀傳承人陳斌為大家講述了陳家溝和太極拳的故事,并進行了行云流水的太極拳表演;在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楊露禪學拳處,網絡大V帶著大家探尋了楊露禪學拳的太極傳奇,體驗了太極拳演練。在太極拳祖祠、子夏公園等處,豐富多彩、美輪美奐的文藝節目表演聚焦了人們的眼球。
系列活動將持續到25日,包括太極拳七彩花車巡演活動,太極拳傳承發展新聞發布會,陳氏太極拳展演暨開幕式,和氏太極拳展演,楊氏太極拳展演,武氏、吳氏太極拳展演,太極拳保護傳承發展座談會,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李氏太極拳、王其和太極拳展演,太極拳“六進”活動開幕式,太極拳“六進”活動頒獎儀式等。屆時,融“四海同賀”“天人合一”“和諧共生”三個篇章、結合聲光電等現代舞美打造的太極拳的視聽盛宴將在陳家溝上演。
習練人數4億成為獨一無二的國際化健身形式
據悉,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村由陳王廷創編以來世代傳承,已有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現有80多套拳術、器械套路和20多種推手方法,其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得到不斷豐富,歷經300多年不斷發展,傳遍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人數達到4億,成為一項獨一無二的國際化健身形式。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將太極拳作為中國唯一項目列入2019年申報工作中,委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組織的太極拳申遺相關材料進行完善修改,按時上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河南省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近年來,在太極拳的挖掘保護、文化傳播、對外交流、文旅融合、傳承培訓、理論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卓有成效:扎實開展調查及建檔工作,對太極拳相關歷史文獻和珍貴史料進行挖掘、收集、整理,建立了太極拳數據庫;多渠道推動傳承教學,目前太極拳已成為焦作市中招考試必考科目,并納入溫縣中小學教育必修課程;注重整體保護,認定溫縣太極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開展整體性保護工作;多渠道宣傳推廣,“一賽一節”“一帶一路太極行”等推廣活動叫響了“太極功夫”;加強協同合作,與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共同行動,保護該遺產項目。
作為太極拳的“娘家”,早在2007年,溫縣就分別被中國民協和中國武協命名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近年來,圍繞打造“世界太極城·中原養生地”這一戰略目標,溫縣在太極拳傳承保護、推廣普及、產業發展、人才振興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探索:以傳承保護為靈魂,通過舉辦太極拳研討論壇、開展太極拳文藝創作、加強太極拳展館建設、強化太極拳項目支撐,深挖了太極拳內涵;以推廣普及為抓手,通過聚焦賽事、加大推廣力度,聚焦名師、發揚傳統文化,聚焦六進、夯實群眾基礎,擴大了太極拳影響;以文化產業為支撐,通過大力實施“太極拳+”戰略,積極發展“太極拳+文化”,積極發展“太極拳+旅游”,積極發展“太極拳+康養”,以“武太極”引爆“文太極”,筑牢了太極拳基礎;以人才振興為保障,通過構建系統化、標準化、規模化的太極拳武術培訓產業體系,實施“大師回歸”工程,制定裁判員、教練員、運動員培養制度和計劃,為太極拳的發展壯大儲備了人才力量,推動了太極拳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