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是欠薪問題的高發期。而今年,山東治理欠薪的局勢在依然“壓力山大”中又有些不一樣:借助大數據手段力破“清欠難”,截至目前,省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管平臺已消除預警信息200多萬條。把功夫下在平時,變被動“清欠”為主動“防欠”,今年1-10月,全省欠薪案件數、拖欠金額、涉及農民工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6.6%、16.6%、18.6%。省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管平臺正式上線“亮相”,是在去年8月,該平臺也是全國首家全省統一規劃運行的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管平臺。今年8月,泰安市某房地產開發項目在平臺發出“人工費撥付”預警,泰安市勞動監察部門隨即到項目工地落實有關情況,發現該項目房地產開發企業確實未向總承包企業開設的工資專戶中足額撥付人工費。經督促,建設單位即刻向工資專戶撥足人工費,確保該項目農民工工資發放——一個欠薪的隱患,就這樣被消滅在“萌芽”中。
“農民工欠薪工作年年抓,如何從源頭上推動根治欠薪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勞動監察處處長張成仙介紹,平臺最大的亮點,是形成“4+4”管理模式,即建立農民工實名制管理、工資保證金、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管理、農民工工資銀行代發“四項制度”,以及在建項目管理、銀行協同管理、欠薪預警預判、失信曝光共享“四項機制”,從源頭上解決因資金來源無保障、勞務信息不對稱、支付行為不規范等造成的勞資糾紛、惡意討薪、工資拖欠等問題。
在冊工人連續7天沒有考勤、企業未上傳和工人簽訂的勞動合同、建設單位未向工資專戶按月足額撥付人工費……這些問題都會引發系統自動預警,接到預警后,相關職能部門及時跟蹤落實并依法進行處置。“這種監管方式,實現了精準‘防欠’和及時‘治欠’。”省內多位參與農民工維權案件的律師對記者說。
經過一年多運行,平臺累計錄入項目14726個,實名制信息321.49萬余條,銀行平臺代發334.2萬人次,發放金額337.49億元,其中已開工在建項目8116個,累計消除預警信息200多萬條。
不僅如此,把農民工工資支付納入監管的過程,也是為農民工精準畫像的過程。透過平臺,也可管窺當前我省農民工的一些特點。比如,看年齡結構:錄入的300多萬實名制人員中,50-60歲的人數最多,占33.17%,40-50歲的占29.55%,二者占比超六成;30-40歲的人數占22.36%,而20-30歲的僅占8.27%。這些重要信息,能為部門決策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