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丁需學 通訊員黃晨韓夢冉周智超
12月8日,在郟縣安良鎮牛村香菇種植基地一座座香菇大棚內,一簇簇香菇鮮嫩肥厚、長勢喜人,工人們在忙著采摘、分揀。
這個香菇種植基地總投資300多萬元,除了建有7000多平方米的14座大棚外,還配套建設有香菇烤房和冷庫,是牛村附近三個村的村集體經濟項目。
“這個基地的用地是清查清欠收回的村集體土地。”牛村村委會主任牛奇鋒說,縣里開展的村組集體資產清查清欠澄清了村里的“三資”家底,為實施鄉村振興提供了發展動力。
據了解,牛村多年來一直存在村組集體土地底子不清、情況不明、轉租頻繁等歷史遺留問題,部分群眾、個別村組黨員長期無償租種或占用集體土地,引發群眾不滿,信訪矛盾突出,嚴重制約村組集體經濟發展。
牛村的現狀只是該縣“三資”監督管理中的一個縮影。據統計,在去年該縣巡察的195個村級黨組織中,有121個村(社區)存在集體資產管理混亂、處置不規范等突出問題,嚴重影響農村“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工作推進,成為鄉村振興道路上的“軟肋”。
針對發現的問題,郟縣縣委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動,明確由縣紀委監委牽頭,會同縣農業農村局等部門深入開展村組集體經濟專題調研,聯合印發《村組集體資產集中清查清欠行動方案》,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專項整治暨村組集體資產清查清欠專項治理,從源頭鏟除微腐敗滋生土壤,規范“小微權力”運行,促進干部作風轉變。
該縣注重凝聚監督合力,強化部門協作配合,堅持把清查清欠工作同農村“三變”改革、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村組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等中心工作有機結合,及時把國土綠化、“雙違”整治、“一戶多宅”治理、農村超占面積治理中涉及的集體土地納入農村“三資”管理范圍,掃除鄉村振興障礙。
“我們鎮從去年7月份開始,到目前共清查清欠資金836萬元,土地面積680畝,荒山5800畝,已全部交到鎮‘三資’中心統一管理。”安良鎮常務副鎮長王要強說。
清查出了土地,清欠了拖欠資金,如今牛村在縣、鎮兩級的政策支持下,發展起了“集體+個人”大棚香菇種植新模式,在村集體增加收益的同時,輻射帶動群眾在基地務工或從事香菇種植,真正讓群眾實現不出家門就能在大棚里“種”出幸福生活。
家底清了,情況明了,村組干部工作起來底氣足了、腰桿直了,威信也樹起來了。現如今,郟縣村組黨員帶頭清繳,干部作風明顯轉變,集體經濟越來越壯大。截至目前,全縣共清查出應繳機動地、“四荒”坑塘等集體土地17596.26畝、資金1281.3萬元,已完成清繳土地13421.07畝、資金1085萬元,規范土地流轉、房屋租賃承包合同718份。
發現問題是“把脈問診”,解決問題是“對癥治療”,建章立制是“鞏固療效”。該縣還制定了《郟縣“組賬鄉管”實施辦法(試行)》,將村(居)民小組集體的資產、資金、資源,分類建立登記臺賬,全部納入鄉鎮(街道)“三資”中心統一管理。
清查清欠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澄清了土地分配底子,讓村村都有了“明白賬”。郟縣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劉振偉表示,下一步,縣紀委監委將立足“監督的再監督、檢查的再檢查”職責定位,做實做細日常監督,狠抓制度執行,壓實基層黨委主體責任,有效消除基層監督盲區,以嚴厲問責倒逼制度落實,推動清查清欠工作向深處走、往實處做,真正實現村組集體經濟擴源增收,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