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桂娟、李文哲
進入寒冬臘月,82歲的張蔚珍本應在兒女城里的家中,盡享天倫之樂。而他卻與老伴兒守在陳家溝村一隅的舊式小院里,靜靜等待一個消息。
北京時間17日晚,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消息從牙買加首都金斯頓傳來。和許多陳家溝人一樣,張蔚珍很欣喜,但不意外。
太極拳是基于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圓活為運動特征的傳統體育實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該遺產項目自17世紀中葉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形成以來,世代傳承,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
“人人都知道,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張蔚珍,陳家溝在任時間最長的村支書,說起陳家溝往事,神采奕奕,聲音格外洪亮。
據《陳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合家遷至常陽村。這個位于黃河北岸清風嶺上的小村莊,遠方便是伊洛河與黃河交匯處,一清一渾的兩股河水形成天然太極圖。因河水沖擊,村內有多條大溝,隨著陳姓繁衍,改名為陳家溝。
“為保衛桑梓不受匪盜危害,陳卜成立武學社,興起世代習拳舞械之風。陳氏第九世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博采眾長,創編了一套既能實戰又能強身健體的新拳種,因理根太極,取名太極拳。”張蔚珍說。
陳王廷造拳之后,拳法被陳氏族人世代傳承,先后涌現出陳長興、陳有本、陳清平、陳鑫等一批太極拳大家。他們推陳出新,創編出太極拳大架、太極拳小架等套路。但陳家有一祖訓,太極拳不傳外姓,直到河北永年人楊露禪的出現。
順著張蔚珍的指引,穿過村中街巷,來到王廷大街南段的陳德瑚故居,后院一角便是楊露禪學拳處。當年,10歲的楊露禪在清代翰林院待詔陳德瑚家中藥店做仆。正逢陳長興在陳德瑚家開辦武學,楊露禪便趴在墻院外的高地上偷學。
“陳長興發現后,見楊露禪有習武天分又人品端正,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準許他學拳。楊露禪最終投身陳長興門下,苦練拳法,成名成家。”張蔚珍說,此后,太極拳由陳氏一家獨得之秘,逐漸衍生出諸多流派。
可誰曾料到,自太極拳創世幾百年來,都是往外傳拳的陳家溝,會有從外引進太極拳的一段特殊年代。
1941年,河南遭遇前所未見的蝗旱之災,陳家溝也未能幸免。加之時局動蕩,為討活路,大多數人都背井離鄉逃荒。“活命都成了問題,自然無人再去練拳,我小時候都不知道什么是太極拳。”張蔚珍說。
窮習文,富學武。新中國建立后,陳家溝人終于安居樂業。60年代,陳照丕、陳照奎等在外陳氏太極拳傳承人還鄉教拳,陳家溝重興習拳之風,涌現出陳小旺、王西安、陳正雷、朱天才等一批聞名中外的太極拳大師。
1978年,鄧小平會見日本友人時揮毫題詞“太極拳好”。隨著中國逐步向世界打開大門,到陳家溝尋根問祖,成為全球太極拳弟子心之所向。這里,老幼婦孺習拳成風。
在陳家溝太極拳學校的練功場館、表演場地,記者看到許多青少年甚至兒童,或整齊列隊,或三五成群,在教練的指導下,一招一式地習練傳統太極拳法。柔緩輕靈,螺旋纏繞,翻騰跳躍,拳擊掌劈,吶喊聲和喝彩聲不絕于耳。
這所籌建于1980年的太極拳專業培訓學校,是一所集文化、太極武術教學于一體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學校,并設有中專、高中、大專學歷認證。學校現有學員200余人,大多數為16歲以下的青少年。
數百年滄海桑田,陳家溝至今保留著20多處太極拳名師傳藝授業故居。3000多人的小村莊,有太極拳學校3個、家庭拳館40多個和拳師800多名。
放眼世界,太極拳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習練者達數億人之多。共享太極、共享健康——不僅僅是陳家溝人代代相傳的接力,也激起了世界人民的熱情。
太極拳申遺成功后,陳家溝任重道遠。作為太極拳的起源地,陳家溝將以其優秀的文化基因,彰顯傳統生命健康知識與實踐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陳家溝是歷史的,更是當代的,還是未來的。這部太極拳史正在我們身上延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