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宏貫路橋項目即將竣工,商貿物流產業智慧物流園項目建設正酣……今年以來,邯鄲市復興區以時不我待、爭分奪秒的姿態,吸引落地了一批批科技含量高、投資強度大、生態效益好、項目結構優的項目。
一個又一個項目的開工及投產,見證了復興區在重點項目建設上的復興速度。一棟棟高樓、廠房的拔地而起,為復興區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據統計,今年復興區持續抓招商、擴投資、上項目,爭列省重點項目4個、市重點項目25個,總投資28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6.7億元。1至5月份,復興區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8.8億元,投資完成率達60.5%,提前高限完成上半年任務目標。
陣地前沿設置項目擇優而進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
全市“十四五”規劃確定了建設“四個新城”的宏偉目標。復興區將西部生態新城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提出“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規模、十年立新城”目標。因此,在新城建設中,復興區明確了五大產業發展領域,圍繞五大產業全力以赴抓招商、上項目、擴投資、強產業。
按照計劃,今年復興區共安排重點項目144個,總投資514.9億元,2022年計劃投資244.1億元。其中,新開項目總數57個;續建項目總數26個;儲備項目總數20個。
截至目前,復興區共組織開展了3次項目集中開工活動。總投資380億元的41個項目,涵蓋裝備制造、鋼貿物流、現代服務、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為復興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蓄能助力。
數字背后是實力和底氣。
據介紹,去年以來,復興區專門在北京、上海設置兩個招商辦公室,通過考察干部的政治素養、年齡、素質、學歷、經歷等,選派7名優秀年輕干部組成兩支招商引資“生力軍”,奔赴京滬,并出臺《關于選派駐外招商引資工作人員的實施意見》,讓年輕干部一線招商、一線錘煉、一線成長成為常態化、制度化。
該區還創新構建了“125+2+N”全員招商組織架構,即一個指揮部、兩個領導小組、五大產業發展領域推進組、兩個駐外招商辦、全區所有部門單位。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兩大領導小組協同作戰,五大產業發展領域分工明確,全員招商、以商招商、駐點招商、產業鏈招商的一系列作用,積極招引落地了一大批大項目、好項目落戶復興區。
疫情防控期間,兩支駐外招商隊伍及時轉變工作思路,利用互聯網、手機視頻等手段,開展“云推介”“云洽談”“云考察”,采取“一人多企”“一企一策”的辦法,通過微信、電話等途徑,詳細掌握企業需求和項目困難,并積極協調有關部門予以解決,確保招商“不停步”、項目“不停滯”、聯系“不斷線”。
據統計,今年以來,復興區共接待客商來區考察40多批次180多人次,共對接項目440余個,成功舉辦3次推介活動,簽約項目26個,共計207億元。重點在談項目7個,總投資37.9億元;招引新注冊的市場主體224個,注冊資本共計26億元,其中注冊資本在500萬元以上一般納稅人企業共97家,500萬元以下的一般納稅人企業共127家。均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0%、75%、82%,實現了招商引資質和量重大突破。
今年,復興區新上的產業項目,均符合高新技術企業或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認定標準,具有高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擁有國家專利和自主知識產權。年初開工建設的河北宏貫路橋高鐵地鐵、軌道交通防腐高端裝備制造項目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工信部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重點企業,其生產的鐵路橋梁附屬鋼結構系列產品,取得了75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專利。
相關人員表示,復興區還通過積極參加廊洽會、進博會、廣交會等貿展活動,持續提升復興對外知名度,力爭年內引進50億元以上項目2個,10億元以上項目7個,億元以上項目20個;做優提升邯鄲市對外貿易綜合服務園區能級,打造復興區外貿工作新的增長點,全年實現招引2個3500萬美元以上的合同利用外資項目,實際利用外資達到2000萬美元以上。
把準自身優勢體現復興脈動
今年以來,復興區始終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將大抓項目、抓大項目作為攻堅的核心,謀劃儲備一批“高稅收、高就業、高科技”項目,加快建設重點項目,形成重點項目梯次推進、滾動發展的良好態勢。
據了解,復興區開展了3次項目集中開工活動,其中,二季度開工活動中總投資158.8億元的21個項目開工建設,平均投資規模達到7.6億元,居全市首位。同時,復興區特別強調“畝均論英雄”,河北宏貫路橋高鐵地鐵、軌道交通防腐高端裝備制造項目,香港利昂高端凈水設備制造項目畝均投資均在500萬元以上。
據介紹,在產業發展規劃上,除繼續在高端裝備制造等“吃鋼”產業上持續發力,大力培育招引冶金設備制造、汽車零部件、家電板材、應急救援裝備等企業外,復興區還確定了包括生態文旅康養、現代汽貿產業、現代物流等在內的主導產業,在補缺口的同時推動經濟轉型,推動產業結構實現“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轉變。
今年在建項目中既有農業產業化一產項目,有“宏貫路橋”等二產項目,又有西部生態精品鋼材智慧物流港等三產項目,還有群眾文化藝術中心、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院等城市功能提升項目。
“可以說,復興區實現了發展動能加快轉換、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社會民生齊頭并進,著力構建優勢突出、聚集發展、競爭力強、帶動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和補強短板、功能完備、品質提升、惠民利民的社會民生服務體系。”區委主要負責人表示。
前不久,總投資2.3億元,集物流倉儲、餐飲服務、售后服務為一體的智慧物流產業園項目已進地開工建設;今年續建的省重點項目唯品會冀南運營中心,因其采用國際一流的自動化分揀、輸送和打包等先進技術和設備,現代化電商物流中心的名號“當仁不讓”。而兩項目建成后,復興區將成為冀中南地區最大的智慧物流產業基地。
已經建成投產的香港利昂高端凈水設備制造項目,復興區憑借其可以成為國內一線品牌華南地區唯一的家用凈水器玻璃鋼膜殼供應地。而且,復興區還將以轄區內香港利昂、海盾智聯和蘇州納百杰等知名企業為龍頭,按照“三年見效、五年成勢、十年成型”的目標,高標準打造特色凈水產業聚集區,成為實力堪比珠三角、長三角北方地區最大的凈水產業集群。
6月底即可實現產品下線的河北宏貫路橋高鐵地鐵、軌道交通防腐高端裝備制造項目,是典型的“吃鋼”項目,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鋼材消耗量將達到3萬噸,實現本地鋼材本地消化,同時企業因其生產全部實現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而成為全國智能制造行業樣板工廠。復興區將集該企業與轄區內“帕克交通”的優勢,利用3至5年時間,打造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軌道交通產業基地。
在加快建設現代化西部生態新城建設的主戰場上,復興區特別看重項目的生態效益。
該區在已經關停的陶二礦區域謀劃了總投資13億元的聯綠固廢處理和綠色建材資源一體化項目,年可處置固廢300萬噸,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26.25萬噸;總投資48億元的趙王城文旅綜合體項目已完成立項,預計2023年開工建設。1957藝術街區、沁河郊野公園二期等項目的全面建成,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加快生態治理,提升生態景觀,放大生態效益,打造全省乃至全國聞名的生態之城奠定了堅實基礎。
區發改局負責人稱,復興區這些項目將進一步推動復興區產業體系向高端綠色、成套設備、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提高新城產業發展的集中度,也著力打造出邯鄲西部文旅產業發展高地。
營商環境再優助企紓困達效
為保障重點項目早建設、早竣工、早投產,復興區研究出臺一系列政策,制定重點項目建設考核辦法,明確目標責任及重要攻堅節點,建立了“項目謀劃+招商引資+落地推進+要素保障+投產達效+鏈條延伸”六位一體的重點項目全過程推進機制,全方位推進項目建設各項工作。
“我們深化全程服務、一事一議等幫扶舉措,充分發揮以區級領導牽總的專班團隊優勢,強化一線調度推進,切實形成項目從謀劃洽談、簽約落地,到建設推進、竣工投產全過程閉環幫扶推進機制。”區政府主要負責人表示。
工作中,復興區分包區級領導和分包部門全部下沉一線,面對面了解項目建設用工、用料、防疫物資調配等方面困難,保障轄區重點項目施工建設需求;落實審批立項“一日辦結”制度,最大程度提高審批效率。
同時,下沉人員還全面梳理摸排產業鏈,引導企業優先采用本地原材料、配套產品,嚴格落實各項防疫措施,統籌協調防疫物資保障,規范工作人員閉環管理,爭取以強大力度推進各項計劃落地,以更實舉措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為重大項目順利復工、為更多項目落地復興創造便利條件。
“封控期間,復興區給我們協調了緊鄰場地的20間閑置用房供工人住宿,聯系定點超市及時送貨,做好工地蔬菜、水果、日用品等生活物資的保障。同時,想盡辦法協調運輸車輛通行,保證工地拉條、地腳螺栓、螺絲等物料供應不斷檔。”“宏貫路橋”項目負責人對復興區的幫扶給予高度評價。
復興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叫響“一流高效、公開透明”營商“品牌”,全面推進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拓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基層綜合服務站一站快辦、就近能辦的服務模式,全區一般性審批服務事項“不見面”辦理率達到95%以上。
數字顯示,該區42個部門429項政務服務網辦率達100%,辦理時限由法定辦結時限2717個工作日減少到740個工作日;區、鄉、村(社區)綜合服務機構持續提升,三級政務服務體系有效構建。
區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稱,為進一步拓寬營商環境監督渠道,復興區還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企業業主、市場主體、新聞媒體等社會各界代表中,選聘了20名營商環境特約監督員,對全區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進行全方位監督。“著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切實保障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嚴格落實減稅降費等各項政策,嚴厲打擊非法生產經營、不正當競爭、吃拿卡要等惡劣行為。”
區委主要領導表示,復興區將堅持“親商、安商、護商、富商”理念,推動更多大項目、好項目走進復興、簽約復興、落戶復興。秉持“盡銳出戰、迎難而上”的蓬勃干勁,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建設,奮力開創復興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為全市人民奉獻一座最美的“新”城。
邯報融媒體記者 崔桂敏 通訊員 蘇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