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復興區化林路街道建西三社區的棉三、棉四小區始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2021年完成了老舊小區改造。曾經的“老破小”雖外部環境大為改觀,卻面臨內部管理跟不上、居民與物業糾紛頻現的困境。
硬件設施完備后,如何鞏固改造成果,凝聚居民的共同維護意識,筑牢長效管理基礎,讓社區安定有序又充滿活力?
今年初,建西三社區陽光管家服務團隊適時而生。依托黨建引領,來自于小區居民、服務于小區居民的“管家”,滿足了小區治理多元化需求。
同時,率先試水設立公信賬戶,破解服務管理費用收支爭議難題;志愿服務組織讓鄰里間在互幫互助、共同治理自己家園中人人盡責、同心同力,社區生活氛圍更加和諧美好,基層社會治理邁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現在小區里抱怨聲少了、笑聲多了。”化林路街道辦事處分包社區干部劉杰對小區發生的變化深有感觸。
試驗:黨建引領,小區治理走向多元
棉三、棉四小區共有居民1379戶、2250人。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后,小區內道路寬了、綠意濃了,廣場游園、綜合服務中心、超市一應俱全。
可舒心的日子沒多久,小區的居民又煩心了——
“我們交了錢,可院里垃圾清理、道路清掃這些活,物業總是對付著干。”
物業公司也是一肚子苦水——
“物業費遲遲收不齊全,給員工開工資的錢都沒法保證,活兒沒法干。”
棉三小區從2021年1月起,再無物業進駐;棉四小區雖有物業,服務卻不盡如人意。
一邊是社區僅有5名工作人員,面對2000多名居民需求人手不夠用;一邊是傳統物業管理模式存在弊端,服務水平與居民期待仍有差距。
如何破解這一治理困境?
“能不能嘗試讓居民們參與小區管理,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實現小區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劉杰告訴記者,基于這樣的考慮,社區立即行動,廣泛傾聽民意、集中民智,推選出社區內有威望、有能力的老黨員、老干部,有熱情、敢擔當的居民代表,有責任心、熱愛公益的年輕志愿者38人,成立了陽光管家服務團隊——著力解決人手不夠、物業服務無監管的問題。
談起名字的來由,社區老黨員、陽光管家成員之一馬如福說,“黨是太陽,照亮萬家。我們就是為居民送上黨的關心和溫暖的陽光志愿者。”
剛一組隊,陽光管家便以黨建引領為核心,成立了志愿服務站,組織動員轄區各行各業的志愿者,積極投身到社區各項公共服務、志愿服務、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當中。
“現在,小到樓道燈壞了,大到疫情防控,時時事事有人管。”社區黨支部書記尹曉佳稱,社區的大事小情,陽光管家都會召集小區黨員、居民代表、樓組長召開議事會商議通過,現在兩個小區逐步建立了“黨支部+陽光管家+樓組長+志愿者”的四級網格體系。
“從組織架構上說,陽光管家在社區黨支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但從志愿服務講,社區、黨員、志愿者都是陽光管家的一份子,服從服務團隊的安排。”尹曉佳進一步解釋稱。
不僅如此,社區還依托志愿服務站,成功培育出包括“育苗”教育、創業咨詢、扶困助殘、維權、社會治安等在內的9支志愿服務隊伍。陽光管家通過居民微信群、聯心服務卡、日常巡邏等方式,及時收集居民的需求后,組織志愿者開展多項民生服務。
“我們是居民、物業公司兩邊溝通,既要把居民的訴求說清,又要督促物業改進工作,起到了橋梁的作用。”65歲的陽光管家邵延英表示,現在物業與居民的關系融洽多了。
破題:公信賬戶,讓錢花得明明白白
小區物業與居民矛盾高發點在哪兒?錢。
收上來的物業費花哪兒了?怎么花的?有沒有結余?居民腦子里的疑問一天打消不了,雙方隔閡就消除不了。陽光管家已經邁出“架橋”第一步,接下來能不能把物業費這些事兒也給整清呢?
說了算,定了干。建西三社區立即著手探索解決方法。
據了解,棉三小區物業退出后,由社區接手管理,收取的費用只能滿足小區最基本日常需求,費用明細每半年向居民公示一次。“大到門衛、保潔的工資,小到一瓶洗潔精、一頂保安帽的支出,每一分錢都公示在清單上。”
劉杰說,“這項措施效果出奇得好,居民物業收繳率由50%一下子提高到95%,同時為我們下步找出解決辦法做了鋪墊。”
但在棉四小區,問題卻不同:錢款由物業收、物業花,賬目不公開。因此,居民繳費率低,物業公司收不上來錢,小區管理陷入死循環。
“根據兩個小區的現實情況,我們經過商議,決定通過設立公信賬戶、定期公示收支這一辦法,解決存在問題,完善小區管理工作。”劉杰介紹。
前不久,由街道牽頭,社區、居民代表、陽光管家成員共同出面在銀行申請了公信賬戶,該賬戶由陽光管家代居民和物業監管。
這樣一來,一個公信賬戶破解兩個難題——棉三交的錢存在監管賬戶上,可謂管理規范、風險降低;棉四小區的物業費存入公信賬戶,陽光管家按照物業公司簽訂的合同內容,監督其工作,按服務質量達不達標支付物業費。
“錢花得明明白白,小區管理得舒舒服服,我們居民有了當家作主的感覺,當然樂意交費了。”棉三小區居民李素梅說。
“有了公信賬戶,居民繳費率提高了,物業基本開支也有了保障。”棉四小區物業經理李愛強對建立賬戶表示贊同。
6月初,陽光管家召開的一次議事會上,明確了監管賬戶賬目公示時間為每季度一次。如今,兩個小區物業收繳率已經上升到98%。
“讓小區所有收入、支出、項目、服務等都變得公開透明,這是把居民利益性公共生活納入制度化、規范化運作的有益嘗試。”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物業處處長李雪表示,“建西三社區設立公信賬戶的做法,是從源頭上消除小區物業矛盾糾紛的制度設計。”
互助:隨叫隨到,鄰里守望一家親
“家里燈不亮了,能來給看看嗎?”
“好嘞大爺,馬上安排人過去,你們自己不要爬高啊!”
……
每天,建西三社區陽光管家服務隊都能接到各種各樣的求助電話,值守志愿者會立即安排合適人員上門幫助居民解決生活困難。
據了解,棉三、棉四小區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80%以上,而70周歲以上的空巢、獨居老人又占到老年人數的50%以上。
“老舊小區物業服務項目有限,遠遠滿足不了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需求。”陽光管家服務隊隊長劉海艦告訴記者,起初,陽光管家大部分工作集中在小區環境治理和維護上,隨著自愿參與志愿服務居民人數的增多,陽光管家越來越名副其實。“管家管家,是家就得管,無論是大家小家。”
現在,劉海艦的手機號就是居民24小時服務電話號碼,9支志愿服務隊的百余名志愿者就是小區里的“SOS”。“我們就是要做到居民呼叫,落地有聲。”劉杰表示。
“除了工作時間,只要鄰居們有需要幫忙的,我都會過去,最多時一天去了5家。”志愿者任軍輝利用自己家電維修特長,包攬了小區居民家中電工、家電修理的活兒,“能幫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感覺特別滿足。”
九零后“小管家”李申蘭、郭怡然,經常上門幫助行動不便的老年居民繳納水電費、燃氣費;志愿者杜蘭芬幫高齡居民購買食物、藥品;志愿者高玉香則是經常到老年鄰居家里幫助收拾整理。“管家”郭忠振的拿手絕活是修電車、張黔的看家本領是疏通管道……志愿者們的積極服務、鄰里間的互幫互助,令居民滿意度大幅提升,鄰里間關系愈加和睦友善。
如今,一大批八零后、九零后志愿者,已成為陽光管家服務團隊的骨干力量。“讓他們開心地留下來,認真地守下去,也是我們的責任。”劉海艦稱,陽光管家服務團隊為成員購買了意外保險,定期為大家提供健康體檢和康養服務。同時,團隊還設立志愿者積分評星獎勵制度,明確服務類型積分條款和積分兌換評星標準,志愿者可以用服務積分兌換獎勵。
“社區服務、管理持續健康開展,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尹曉佳表示,社區將繼續以服務社區居民為宗旨,探索建立健全群眾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機制,凝聚起更多居民建設美好家園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讓家園更美好。
編后:作為城市的微觀單元,小區是市民的棲居之所,同時也是社區基層治理的基礎一環。近年來,小區物業服務與管理的發展,給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帶來了巨大變化,成績是肯定的,但同時也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尤其是老舊小區更為明顯和復雜。
小區治理千頭萬緒、紛繁復雜。復興區化林路街道建西三社區創新黨建引領,打造的陽光管家服務團隊,先是抓住物業矛盾糾紛高發這一突出問題,通過制度重構、機制創新,解決了小區“信任缺失”的物業通病,實現居民利益和小區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同時,陽光管家精準對接群眾所需所盼,作為“管家”,他們替群眾發聲、為群眾服務;作為鄰居,他們真心付出、以情相待,居民切切實實得到實惠。可以說,這一有利于增強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共治理念,把人民當家作主真正落到了實處。
陽光管家服務團隊這一形式,不僅構建了社區兩委、小區物業和居民三方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激發居民參與小區自治的熱情,更給小區帶來了巨大變化和質的飛躍——居民變被動管理為主動參與,在社區形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守望相助、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相信,隨著各項制度的補充完善、服務質量及范圍的拓寬,陽光管家在提升社區社會治理效能、夯實社區社會治理根基這一工作上,會逐漸開辟出一條“邯鄲特色”之路。
邯報融媒體記者 崔桂敏 冀晉萌 王麗薇/文 李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