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邯鄲是一片紅色的熱土,紅色文化資源豐厚,一幕幕感天動地的革命英雄故事在這里發生。老區涉縣見證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宏偉氣勢;磁縣走出了直南地區第一位中共黨員王子清;市內坐落著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烈士陵園——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抗戰時期我黨我軍犧牲的最高將領左權、中共中央北方局軍委書記張兆豐、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等二百多名烈士長眠于此……
深入挖掘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揮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功能是新時代的需要。近年來,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創新宣教形式,運用新媒介、新手段來宣傳紅色革命精神文化,讓英烈事跡“活”起來,有效發揮了紅色教育主陣地作用。
6月19日,山西左權縣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左權將軍幾封家書牢牢吸引了李志廣的目光,以至于同伴招呼一起合影都沒有聽到。
李志廣是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初心劇社”正在創排的大型紅色題材情景劇《左權將軍》主演——左權的扮演者。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他和劇組人員當天一起到左權戰斗生活過的地方“找感覺”。“左權寫給母親、寫給夫人的家書情感細膩真摯,字里行間展現了一個有別于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英勇形象。在家庭中,他是孝順懂事的兒子,是溫暖體貼的丈夫,是時刻惦念女兒的父親。在臺下盡量全面地了解左權,會幫助我在臺上把人物表現地更加豐滿、到位。”李志廣說。
晉冀魯豫烈士紀念塔
“初心劇社”傳播紅色文化
成立于2020年的“初心劇社”致力于創新紅色教育形式,將烈士事跡編排整理,并以戲曲、舞蹈、快板、情景劇等方式呈現,至今已編排20多個節目。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黨委書記楊俊嶺告訴記者:“紅色教育不應僅僅是呆板的說教,將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跡通過多種文藝形式來表現,用故事教育人,群眾喜聞樂見。每年劇社編排的節目除了在園內劇場演出,還走進社區、高校,將邯鄲紅色文化傳播給更廣泛的群體。”
《左權將軍》進行排練
“初心劇社”的日常演出以陵園講解員隊伍為主體,如遇重大主題節目創作和表演,則會外請專業人士參與。《左權將軍》情景劇請來了國家一級編導田甬任總導演,劇中左權將軍扮演者李志廣則是邯鄲平調落子劇團專業演員。田甬表示:“早在延安時期,文藝界就提出要把左權將軍事跡寫成劇本、搬上舞臺,如今《左權將軍》的創排算是圓了老一代藝術家們的心愿,并有助于增強現代人的民族情感,提高民族凝聚力。”據了解,該劇重點講述左權將軍自1939年結婚成家到1942年在戰斗中壯烈犧牲的歷史,刻畫了左權將軍的英雄形象,時長約90分鐘,預計7月份上演。
《西山嶺上高粱紅》劇照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著力挖掘邯鄲紅色文化資源,創新傳播形式載體,用演出形式讓紅色文化活起來,生動地展現邯鄲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今年已創排完成《高捷成》《太行山娘》《西山嶺上高粱紅》等劇目。除“初心劇社”外,還相繼創辦了“初心詩社”“初心書畫社”等,將紅色故事融入文藝演出、文學、書法、繪畫當中,增強了紅色文化傳播力、影響力。
精品展覽講好紅色故事
走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南園,烈士公墓東西兩旁的步道十分幽靜。在路的左右兩邊,每隔幾米就能看到一個軍功章造型雕塑,不同形狀和圖案的“軍功章”放在一個個“盒子”中,“盒子”上方則記載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著名戰役戰斗,這里正在舉辦《晉冀魯豫邊區著名戰斗戰役》室外展。
《晉冀魯豫邊區著名戰斗戰役》室外展
在北園,《〈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始人——何云》《冀南銀行的創建者——高捷成》《抗日愛國知識分子的典范——楊裕民》《北方黨組織的軍事干才——張兆豐》等烈士事跡室外展剛落成不久。展覽分布在北園各處,精心設計的展板與底座渾然一體,造型別致。如高捷成烈士事跡展,每張展板都將過去冀南銀行印制的鈔票版樣當背景;而何云烈士事跡展,展板背景則是曾出版過的《新華日報》。
何云烈士事跡展
今年,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以打造邯鄲紅色教育主題公園為契機,精心推出上述五個室外展,力圖通過高質量的展覽,更好地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講好英烈故事。
展覽除了外觀設計上的匠心獨運,內容上更是精益求精、嚴格把關。在烈士資料征集過程中,工作人員分赴北京、天津、武漢、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黨史部門、紀念館、革命歷史舊址等地,拜訪有關專家學者,并去到烈士故鄉,與烈士家屬深入交流,獲得了大量珍貴的文字、照片等第一手資料。正式推出展覽前,還邀請文史專家、高校教授進行多輪把關論證,確保了展出內容的真實性、權威性。
張兆豐烈士事跡展
除了五個室外展,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還將推出三個室內展,分別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題詞展”“1950年陵園工作會議及歷史事件陳列展”和“左權將軍生平事跡展”,目前籌備布展工作正在進行當中。
據了解,1950年,第一次全國烈士陵園工作會議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召開,今年將對會議舊址進行復原,補充相關資料進行公開展出。左權將軍紀念館始建于1957年,館內陳列有左權將軍生平事跡,紀念館外墻鐫刻有老一輩革命家紀念左權將軍的詩文摘錄。今年重新布展后,館內不僅新增軍事著作、左權家書展柜,還將首次展出頒授給左權的紅軍十周年紀念章、左權在指揮八路軍百團大戰中使用的煤油燈等國家一級文物。
創新形式傳遞信仰力量
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安葬的二百余名烈士中,葉成煥、范筑先等56位烈士被列入國家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他們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英勇事跡被后人銘記。為了歌頌、宣傳他們的事跡,陵園開展“詩書畫印頌英烈”活動,邀請上百名書畫、篆刻、文學領域專家參與,為每一名抗日英烈創作一首詩歌、寫一幅書法、繪一幅繪畫、篆刻一枚印章,以此紀念烈士,增強廣大群眾對他們的情感認同。
《太行山娘》劇照
紅色教育應當從小抓起。為此,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與團市委、市教育局、市少工委去年10月聯合開展了英雄中隊授旗活動,來自56所小學的優秀中隊分別以安葬在陵園內的56名列入國家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的烈士命名,通過經常性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少先隊主題活動,激勵廣大少先隊員以英雄先鋒為榜樣,努力成長為國之棟梁。
保護挖掘紅色資源、宣傳弘揚紅色文化還有很多事情可做。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黨委書記楊俊嶺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我們認真貫徹總書記要求,主動作為,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職能作用,在創新宣教形式、提升宣教效果方面不斷進行有益探索和嘗試,真正把邯鄲紅色故事講精彩。”
邯報融媒體記者 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