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里吹響鄉村振興號角
——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涉縣發生山鄉巨變
開欄話
近年來,在邯鄲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邯鄲市交通運輸局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市交通戰線尤其是地方道路系統干部職工發揚頑強拼搏精神,我市“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了4個全國示范縣(市)和17個省級示范縣(市、區)的積極成果,為全省數量最大、發展質量最優,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為全面展示全市“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果,即日起推出“‘四好農村路’巡禮”,進行濃墨重彩集中宣傳展示。敬請關注。
涉縣紅河谷漫游道。 涉縣交運局供圖
涉縣是紅色革命老區。抗戰時期,一二九師劉鄧大軍曾在這里戰斗生活達六年之久。眼下,河北省百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紅色太行豐碑之旅直達這里。涉縣通車總里程達到1568.1公里,其中農村公路就達1364公里。“四好農村路”為老區帶來了人氣、財氣,真正成為黨群連心紅色路、全域旅游創新綠色路、鄉村振興發展高速路。
放眼仲夏時節的太行天路,攀懸崖、躍深澗,青山碧水蜿蜒盤旋,不僅將紅色革命老區涉縣的壯美風光串珠成鏈,更是帶動了交旅融合、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經濟發展帶,助力老區百姓叩開了新時代的幸福之門,駛上了鄉村振興的高速路,嘗到了“四好農村路”的甜蜜果。
綠水青山,綻放“美麗”路經濟
“太行山,山連山,舉頭盡見奇峰峙,著足卻無半步平”。行路難,曾困擾著山區群眾的發展。近年來,涉縣傳承紅色基因,將“四好農村路”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載體,黨建引領,干群同心,條條致富路修到老百姓的家門口、心坎上。
傳承紅色基因,創新綠色發展路。涉縣黨員帶頭、全民參與,修建全長1300華里的千里鄉村旅游通道,條條生態路通村達戶。涉縣道路建設堅持“路即風景”的理念,開啟“交通+”模式,主動與旅游、產業、鄉村緊密結合,打造文化路、旅游路、特色路、產業路和致富路。涉縣通過深度融合冀晉豫三省旅游資源,將紅色革命遺跡、丹崖地質、多彩田園串聯起來,打造出1條清漳河谷產業軸、1個山水休閑度假環、1個旅游街區、9個特色小鎮、13個精品景區、137個美麗鄉村為支撐、享有“國家紅色研學旅游示范區、太行山綠色產業示范區、特色山水旅游勝地”的全域風景區,紅色革命精神在這里發揚光大,完成了旅游公路向公路旅游的華麗轉身。一個個山岰里、村落里,因路而美、因路而興、因路而富。涉縣圣福天路獲評交運部2019年度全國最美農村公路。
2021年,河北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主會場設在涉縣。放眼望去,太行山旅游風景大道涉縣段175里,已然成為太行山水大道、文化復興大道、鄉村振興大道。
驅車行駛在太行紅河谷旅游風景道,太行五指山、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稻田景觀畫“女媧補天圖”、劉家民宿……在靈山秀水間,串起一處處“紅綠交織”的風景,青山如黛,碧樹蔥蘢,美不勝收。涉縣段沿途冷水魚、冰葡萄、小龍蝦、中藥材等經濟沿路綻放。
“四好農村路”的建設,將全縣1個5A、2個4A等9大景區,以及眾多中小景區景點串珠成鏈,提升了全域旅游發展水平,曾連續十幾個月縣域游客總量全省第一,增量全國領先。僅2021年“十一”黃金周來涉縣游客就達141.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7.08億元。去年的“金秋旅游季”系列活動持續100多天,旅客慕名而來,盡賞太行美景。
為助力涉縣全域旅游發展,涉縣通過深化“美麗公路+”行動,成功創建3個全省“美麗鄉村公路”示范鄉鎮,打造新太行紅河谷、東山環線等特色美麗公路,形成了3片美麗鄉村公路網絡體系。
夏日,如錦的晚霞灑在太行山上,置身于太行山水間,清風拂面。獨隱深山、一度被人遺忘的“沉睡村落”被喚醒,成了旅游村落。“村前大路通達、村里特色產業;門前綠樹紅花、院內民俗火爆”,這山鄉的變化,猶如一曲鄉村振興“交響曲”,唱響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
歡樂采椒。(資料片)王月紅攝
客貨同網,暢通農路微循環
出門抬腿上公交,手機一點貨進莊。王金莊80多歲的老奶奶直播帶貨,通過網絡物流將太行梯田小米、花椒等有機農產品賣到全國,甚至漂洋過海。“四好農村路”打通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渠道,涉縣創新的“客貨同網+信息平臺”給老區人民帶來看得見的幸福。
過去,網上的電器買不來,山里的特產出不去。昔日鄉村物流不暢,讓如今做電商的王金莊村村民王虎林感慨頗多:“2015年以前,路不好,村里沒網點,在網上買個東西還得跑幾十里地到鎮上取,村里的山貨也賣不遠。”
為解決農村人群網購難、獲得服務難等問題,涉縣堅持“城鄉統籌、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客貨并舉、運郵結合”的發展思路,盤活客運資源,與網購快遞相結合,涉縣的物流快遞通過客運班線車,深入到17個鄉鎮308個行政村,每日必達。如今,涉縣農村物流網絡節點實現全覆蓋,村民可以樂享“網上購物、貨到門口”的便利。省時省力省錢,解決了路遠件少耗費高、快遞公司不愿跑和隔村取件出現的交通安全問題。“客貨同網+信息平臺”的創新運營方式,使百姓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重便利。
結合千里鄉村旅游大通道建設,涉縣交運部門對沿線12座客運候車亭進行了升級改造,逐步形成以縣級綜合客運站為樞紐、鎮級驛站為中轉站、沿線候車亭為集散點,閑置車站、貨場等為物流存放周轉地的新格局,形成布局合理、相互銜接、循環成網、方便快捷、暢通有序的城鄉客運網絡。
目前,全縣83條公交線路上,穿梭著265輛綠色公交車、468輛出租車,17個鄉鎮電商網點全覆蓋。全縣建成12個縣、鄉(鎮)交通綜合服務站、280個村級電商服務站,聯合1300多家城鄉便民超市,為當地村民提供電商、物流等上門服務。
涉縣79條公交路線,貨物最長4個小時就可以從縣城到達村級服務網點,打通了農村流通“最后一公里”,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油然而生。從“走不了”到“走得美”、從“出不去”到“搶著來”,完善的交通路網直接將高速路與“四好農村路”無縫銜接。
建管養運,高質量建設民心路
近年來,涉縣以獲評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為契機,不忘初心,牢固樹立為民修筑致富路、民心路、幸福路的堅定信念,促進交旅融合,構建綠色環保、安全暢通、適度超前的公路網絡建設,高標準規劃“十四五”及太行紅河谷“五環連五谷”旅游路網,圍繞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在線路設計上充分征求鄉鎮、村多方意見,綜合考慮農村環境改善、鄉村產業發展等,構筑“出縣道路快速化、鄉村道路生態化、旅游道路品牌化”的交通路網格局。
同時,結合市、縣“轉作風、提效能、比擔當、作貢獻”和“我為群眾辦實事”等實踐活動,涉縣積極推進“瓶頸路”疏通改造建設,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出行問題陸續得到解決。2022年,新改建、恢復農村公路79公里、橋梁13座,是涉縣重點實施的民心工程。通過對民心工程的改建、改造,提高技術標準、優化設計方案,路寬由4米擴到9米,四級路變三級路,三級路變二級路,水泥路變瀝青路,路壩一體化建設。特別是臺莊橋、寨上橋、遼城橋等橋梁的技術標準和質量明顯提高,抗洪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建設過程中,涉縣主動將道路建設融入自然、山水及地域特色文化中,發揮全域旅游發展中的交通優勢,“公路旅游”成為一大亮點。
“自從家門口的路修好了,不僅來往行車更安全了,噪音小了,灰塵也少了。”居住在石門至山西界的村民們聊起家門口新修好的路滿是高興。涉縣索堡鎮政府鎮長劉彥梅是這條路的路長。她介紹說,通過推行“黨建+路長制”,村民自發組建“護路隊”,堅持獎優罰劣,年終排名,將管理“運動式”變為“常態式”,實現“路常管”,現在“堵心路”變成了“順心路”,黨群關系也更密切了。
今年6月底,青蘭高速涉縣至冀晉界新改建段4+3車道、長達13余公里的道路實現通車;309國道繞城段22公里實現通車,有效改善了城區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困擾群眾多年的問題。
到“十四五”末,涉縣公路旅游交通路網,以拓功能、促銜接、強服務為重點,構建更加強大的交通網絡圖,實現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的高質量發展。“四好農村路”也將實現縣鄉村田間道的無縫銜接,暢游鄉村振興經濟的美好愿景就在前方。
通訊員 張付平 李付民 江金波 王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