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家中的生活污水,每日不定時地順著下水管道流出,隨后被集水管網收集,經過短時間的“旅程”,便到達邯鄲多個污水處理廠。
在這里,城市生活污水被處理成符合排放標準的尾水后,并沒有被“一排了之”,而是通過深度處理變成再生水,隨后經過分配,用于工業生產冷卻、生態補水、市政雜用、園林綠化和居民水源熱泵用水等多個方面。
市政清掃車采用的是再生水。
一直以來,再生水因為水量大、水質穩定、受季節和氣候影響小,是公認的“第二水源”。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一條再生水循環鏈日趨完善。邯鄲主城區現有4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年生產再生水1億多立方米。其中,再生水回用率已達42%,每年可節約4200多萬立方米的水資源。
一路闖關變廢為寶
“再生水,又被稱為中水,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經適當處理達到一定水質指標,可以代替自來水、地表天然水進行非飲用用途的有益使用水。”市城管執法局排水管理處中水開發處處長喬兵民向記者介紹,在實際中,要想真正實現再生水的“一水多用”,高效運轉的污水處理廠是這條循環鏈上的關鍵環節。
陽春三月,走進我市東污水處理廠,一個個有著不同功能的蓄水池整齊排列在廠區。記者在污水處理廠內看到,源源不斷的污水從周邊流入。“污水變成合格的再生水,一般需要10多道工藝。”喬兵民解釋說,在這里,經過粗格柵、沉淀池、生化池、氧化池、V型濾池、消毒池等環節層層處理后,生活污水會變得像自來水般清澈。
“你看,這就是處理過后的水,清澈且沒有異味。”順著喬兵民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一股股“清流”從出水口流出。“目前市政污水處理廠每天可處理規模已達38.5萬立方米,這些經過凈化處理的再生水,已高于一級A標準。”
喬兵民介紹,這些再生水,除了作為污水處理廠內的設備沖洗和綠化用水之外,很大一部分通過管道輸送到各大電廠,“變身”生產冷卻用水。
“我們生產用水100%為中水,一期工程中水來自市東污水處理廠,每天用量超過2萬噸,投產以來已累計使用中水3000余萬噸,累計節省成本近億元。”國家能源集團河北公司邯鄲電廠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于他們這些工業用水大戶來說,用再生水替代自來水,不僅節約了水資源,也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
位于我市城市西部的市垃圾焚燒發電廠,其發電項目配套中水管線工程也于近期正式投入試運行。該工程穿越輸元河及南水北調主干渠,全長8公里,主要向市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中水供應。
“如今,如果中水管網系統可以順利搭建的話,很多企業會首選中水。”喬兵民表示,近幾年來,我市排水鋪設的中水回用管網大幅增長,截至目前,中水回用管網長度為98公里。
“城市公園”的節水新理念
春和景明,萬物復蘇,邯鄲市植物園內,在樹木與奇石環抱之中,一道巨大的水簾飛瀉直下,讓公園更顯生機靈動。
這簾瀑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作“飛瀑疊翠”,是植物園網紅地標之一。同時,它還有另外一重“身份”——東污水處理廠生產的再生水進入植物園的“關隘”。再生水經這里流向公園各處,用于如意湖景觀打造、綠植灌溉等。
“邯鄲市植物園全部使用再生水作為公園生態水源,最大程度節省了園區用水量。”喬兵民介紹,作為人造景觀來說,要想保持如意湖的長期清澈,再生水對其的補充顯得尤為重要。
“水是河湖的生命,正所謂‘流水不腐’。河湖補充水源一般靠降水,但如遇降雨少或枯水期,整治后的河道又會變得死氣沉沉,甚至出現水體返黑返臭,后期整治的成本也很高,而為了讓河流‘活’起來,再生水的作用不可忽視。”喬兵民坦言,如今在邯鄲,再生水不僅為城市創造優雅城市景觀,也讓城市河流重現生機。近年來,每天約有近30萬噸再生水注入邯臨溝、輸元河、沁河上游、渚河南北支等多個城市河流中。
如今,漫步城市內,在多個河道邊,兩側綠道合圍著一灣清澈的碧水,讓人心曠神怡。很多河道實現了從水體黑臭到一河清水、從垃圾遍地到兩岸青綠的美麗蝶變。
“通過再生水循環利用改善河湖生態環境,修復城市水生態功能,這只是我市提升生態環境水平的一大舉措,此外將處理過的污水用于城市綠化,更是一舉兩得!既節約了水資源,又實現經濟和生態的雙贏。”喬兵民介紹,近年來,中水回用解決了主城區上百萬平方米的綠化用水問題。
“目前趙苑公園、植物園及大部分街道綠地的綠植‘喝’的都是中水,節省了不少開支呢。”市城管執法局園林局相關人員表示,“這‘喝’中水長大的綠植比‘喝’自來水長大的長得還要好、要旺,花也開得更艷!”
節水黑科技社區顯身手
寒冬時節,若你走進位于叢臺區的頤高大廈,一股暖意準會撲面而來。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位于地下的水源熱泵空調系統正發出轟鳴聲,為大樓提供源源不斷的熱能。
與一般水源熱泵系統不同的是,這里的水源用的是自帶約12℃水溫的再生水,熱泵可以從中提取3到5℃左右的熱量,提升熱源的基礎溫度以達到節能效果。頤高大廈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利用這種方式取暖,相比其他供暖方式節約一半以上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實現清潔供暖。”
一座座蓄水池、一條條清水管……如今“再生”的水流向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從大型企業到河道景觀,又逐步拓展到離老百姓越來越近的生活領域。
為提高中水回用率,市政排水管理處中水開發處工作人員深入我市多個小區,與小區物業溝通,宣傳利用中水進行綠化的好處。在他們的努力下,楓丹白露、星城國際、安居東城等小區逐步采用中水管網系統輸水替代傳統自來水澆灌綠植的方式,實現了“中水順‘管’進小區,綠植‘喝’上再生水”。
3月30日,在星城國際小區,潺潺流水自管道中流出,草坪里的小草在“貪婪”地吸收水分,綠色的葉片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5萬平方米的綠化景觀是星城國際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少居民喜歡小區內的這片綠色景觀。而面對如此大面積綠化,其維護成本也曾讓小區物業頭疼。
“這些綠植的澆灌用水,除了夏季的雨水外,之前我們全部采用的是自來水,光這個費用一年就得幾萬元。”小區物業負責人周主任告訴記者,經過和市政排水管理處溝通后,近三年來,小區用于澆灌綠植的水,都是用的再生水。
“擁有這么大的綠化面積,對許多小區來說都是奢侈。但是,利用再生水可以將養護成本降至一半,這可給我們省了一大筆錢。”周主任說道。
如今,我市主城區再生水利用途徑是全方位、多點開花,涉及工業生產、生態補水、環境景觀、市政雜用、水源熱泵、園林綠化等多個方面。而談及未來,喬兵民表示,接下來,市政排水管理處將會繼續合理安排再生水管網布局和建設,進一步推廣再生水利用,為城市解“渴”。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薛雅蘭/文 牛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