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織布機前忙碌,織出五顏六色的粗布
□記者 李杉 文/圖
隨著時代的變遷,“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場景已經很難見到,但在湯陰縣白營鎮堯石得村,不少村民還傳承著這門手藝,并且靠這門手藝引來了商機。
2019年12月24日,在該村手工粗布加工坊內,幾臺織布機正歡快地“吱呀”作響,村婦們一手扶著織布機,一手拿著梭子。伴隨著腳底有節奏的踩踏聲,梭子飛快地在細長的棉線之間來回游走,手腳配合,布匹的長度也在不斷延伸,展示出一幅“當代織女”生動傳神的織布勞作圖。
“堯石得村幾乎家家戶戶會織布。”手工粗布加工坊負責人許素芹介紹,幾十年前,村民家家都織布,甚至晚上都能聽到織布聲。后來,機器紡織逐漸取代了傳統織布,村里人為了謀生,大都外出打工,就不再自己織布了。去年年初,許素芹和鄰村的親戚上街買布時看到織布機租賃的門市,就租了3臺機器,自己織布。沒想到,對手工織布有著深厚感情的村婦們都跑到許素芹家“借機”織布,有的自己用,有的贈予親朋好友,有的曬到微信朋友圈還引來了好商機。看到“錢”景的許素芹在村委會的支持下,又租賃了30臺機器,把留守在家、心靈手巧、熱愛織布的村婦組織起來加工床品套件,在帶動就業的同時促進村民增收。村婦們織出的布匹既結實耐用又素雅好看,很受人們喜歡。許素芹還不斷創新,到新鄉、鶴壁學習考察,增加布匹色彩圖案,加工的床單、枕頭套、沙發巾等既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又寓意豐富,不乏創新意趣。
“以前的粗布多是格子圖案,顏色也單調。但如今條紋、花色都很豐富。你看到啥花樣的布,我們都能回來自己織。手工織出來的粗布雖沒有機器織的布細膩,但拿在手上卻很有質感,再配上多種顏色的棉線,既顯素雅也不單調。你看,這匹灰白色的布名叫‘灰太狼’,紅黃色相間的叫‘美人魚’。中間這臺機器織的紅布叫‘中國紅’,還有‘三陽開泰’‘萬紫千紅’‘糧食滿倉’。快過年了,這些寓意好、顏色好看的布賣得特別快。”許素芹說,村里手巧、干活兒快的村婦一天就能織兩匹布,單就床單來說,成本按90元計算,一天就能掙30元至50元。這樣一來,留守的村婦不僅有了活兒干,也能增加收入,補貼生活。今年57歲的村民聞吉葉從小就跟著長輩學織布。她說:“在家門口干活兒既能照顧家又能掙錢,大家在一塊兒說說笑笑的,日子過得特別高興。”
“我們的粗布其實一點都不‘粗’,照樣可以做成‘高大上’的產品。”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馬梅珍說,下一步,該村準備把手工粗布加工坊發展成為集生產、加工、銷售、文化為一體的多元化組織,擴大生產,增加銷售量,既達到吸納本村留守村婦就業增收的目的,又能讓原汁原味的織布技藝得到傳承,讓傳統文化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