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超
作為農業大縣、“中國蔬菜之鄉”的內黃縣,一手抓防疫戰場,一手抓田間生產,通過政府搭橋、開設“空中課堂”、代購送家等方式,切實解決疫情防控期間群眾春耕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激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量,凝聚農業管理、銷售、農資服務保障等線上線下“雙線”專業力量,棚內做優農產品品質,棚外搶早生產,實現農業產能、農民收入逆勢上揚,勾勒出疫情防控下鄉村產業振興的新圖景。
政府牽線搭橋 瓜菜滯銷變暢銷
3月1日,在梁莊鎮牡丹街村董軍正的溫室大棚內,筆者看到綠油油的黃瓜秧長勢喜人,每根瓜秧上都掛著好幾個水嫩翠綠的黃瓜,等著主人采摘,還有一大批頂花帶刺的小黃瓜正在次第長大。
“疫情管控前期,我們的黃瓜根本賣不出去,5角錢一斤也沒人要,后來我們合作社負責人就給鎮政府反映這個情況,沒幾天黃瓜就好賣了,而且價格也很快恢復到了正常的2.5元到3元一斤。”董軍正一邊采摘黃瓜,一邊高興地說。
梁莊鎮是豫北遠近聞名的溫棚瓜菜重鎮,全鎮擁有各類溫棚667公頃,其中,正處于黃金采摘期的溫棚黃瓜有80公頃,平均日產量在3萬公斤以上,這也是當地菜農主要的收入來源。
“為了解決群眾的賣菜難,我們在嚴格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市場行情,及時與每日一淘電商交易平臺、內黃果蔬城、縣工商聯、陶瓷商會、大型商超、鄭州萬邦蔬菜交易公司等對接,協調為生鮮物資運輸車輛頒發道路通行證,通過持續不懈的努力,保持了黃瓜價格穩定和市場供應,確保了疫情防控和農民增收兩不誤。”梁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樊高偉說。
“春節前至今,內黃縣的西紅柿、黃瓜、蒜苗、菜椒等農產品的棚內收獲期與疫情防控期‘雙期’疊加,在克服短暫困難后,這些農產品一路暢銷且價格穩定,內黃果蔬城每天銷售量600多噸,這離不開各級政府和專業合作社的共同努力。”內黃縣相關負責人說。
代購物資送上門 春耕備耕不慌張
3月1日,城關鎮王小汪村一輛載滿化肥的卡車前,村民張現平正在卸訂購的農資。老張今年種了2公頃小麥,現在正是澆水施肥的季節,由于疫情防控要求不出門、不走動,澆地急需化肥成了他的一塊心病,沒想到村干部一個微信,就解決了他的難題。
春播花生是朱小汪村的主導產業,全村耕地333公頃,其中春播花生260公頃。這次該村集中代購農資42噸,其中尿素24噸、復合肥18噸,滿足了春播花生使用。
“眼下群眾雖然不能出門,但有政府跟村‘兩委’班子的幫忙,從外面購買回來的肥料不僅質量好,而且價格也不高。”朱小汪村村民朱貴堂說。
為了保障防疫工作不誤春耕生產,內黃縣各村都組建了村干部代購隊,利用微信群、打電話等方式,幫村民代購化肥、種子等農資,并免費送貨上門。
“今年我們已提前安排,針對群眾買種、買肥、買地膜等迫切需求,縣、鄉、村三級統一聯系大棚膜、化肥等農資,確保供應及時、價格穩定,并認真消毒,將農資統一送到農戶家中,做好‘服務員’,確保防控不留死角、生產不誤農時。”內黃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說。
專家開設“空中課堂” 農業生產指導忙
3月2日,石盤屯鄉大理村村民陳新順正在給小麥澆返青水。陳新順是種糧大戶,種了50多公頃地。他發現一塊地的小麥莖稈及葉片有些發黃,與其他地塊明顯不一樣,于是他拿出手機迫不及待地給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農技站站長武貴州打電話詢問:“武站長,我的麥苗好像生病了,您看有啥救治辦法沒有?”接到電話時,武貴州正在中召鄉指導群眾生產,而中召鄉離石盤屯鄉大理村有50多公里路程,一時半會兒趕不過去。武貴州就叫陳新順用手機把生病的小麥拍個照片發到自己的微信。分析原因后,武貴州對陳新順隔空指導:“你的小麥得的是紋枯病,及時噴施三唑酮、戊唑醇藥液就可以救治過來。”聽了專家的話,老陳高興不已。
無獨有偶。2月下旬,井店鎮杜河道村大棚黃瓜種植戶杜軍峰培育的2萬株黃瓜苗出現病害。因該村是疫區,村內人員不能外出,外邊的人員也不能進村。緊急時刻,杜軍峰向縣蔬菜生產服務中心打電話求助。該中心高級農藝師周建坤立即與大棚內的杜軍峰進行視頻對話,并根據視頻中看到的瓜苗情況對癥下藥,很快解決了問題,使其免受經濟損失。
為了確保全縣春耕備耕有序進行,今年,該縣農業部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備耕技術指導,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微信等現代手段開設“空中課堂”,對農民朋友進行在線技術指導。同時,切實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偽劣產品,讓農民朋友用上放心農資;及時發布重大天氣變化信息,提醒農民要重點預防“倒春寒”等極端惡劣天氣帶來的影響和損失。
截至目前,該縣近6萬公頃小麥已經澆水4.2萬公頃,施肥4.2萬公頃,化學除草2萬公頃,中耕3333公頃,病蟲害防治2萬公頃,為夏糧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該縣6667公頃早春甜瓜、西紅柿、黃瓜等大棚蔬菜已全部定植完成,4月下旬即開始上市,預計1000公頃小拱棚西瓜3月中旬定植,5月下旬也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