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一中校長楊剛雷(右)到家中看望小琳,并贈送小琳書籍。趙陸英/攝
安陽日報訊(郭瑞增 )6月23日,距離2020年高考僅剩13天,全國無數高三學子揮汗如雨,在通往自己夢想的路途上奮力拼搏。但是卻有這樣一名高三學生,她不能參加今年的高考,卻仍在家邊堅持康復治療,邊悉心復習,全力備戰著明年高考。這名學生叫小琳(化名),是內黃一中2020屆高三學生。
高三女孩,不能與同學一起參加今年高考
小琳性格文靜,愛好整潔,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去年11月,她因先天性心臟病住院手術;她因心臟病手術時間過長,時隔一個月后,腦血管出現血栓,左側肢體出現運動障礙,且有偏癱跡象,生活不能自理。小琳不得不再次住院,并在北京做康復治療。主治醫生與專家會診后,建議小琳在家臥床休息,堅持做康復治療,半年后有望恢復運動機能。這就意味著,小琳不能與同學一起參加今年的高考。
小琳出院后,恰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她左側肢體幾乎不能動彈,只能在家臥床休息。接連遭受病痛折磨,再加上不能參加今年高考的打擊,令花兒一樣年齡的小琳頓感天昏地暗,她情緒低落、恐懼、無助、煩躁、沮喪……各種負面情緒充斥心頭,她的精神幾近崩潰,喪失了與病魔繼續抗爭的勇氣。
“回家休養的日子真不好受,我每天都在絕望中度過,生活沒有目標,得過且過,時常埋怨上天的不公。”小琳覺得可能這輩子再也無法實現自己的大學夢想了。她曾迷茫地躺在床上盯著窗外的枯葉發呆,也曾消沉地設想自己未來的人生。但是每當她看到父母憔悴的臉龐和始終如一的照顧時,她無數次地問自己:“我的父母怎么辦?我的夢想怎么辦?”
“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好好愛惜自己”
內黃一中黨委書記、校長楊剛雷得知了小琳的情況后,馬上安排小琳的班主任張老師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張老師通過寫信和微信視頻的方式與小琳溝通、交流。張老師在信中鼓勵小琳:“小琳,在老師的心目中,你一直是個樂觀、堅強、懂事的孩子。最近,接二連三的病痛打擊,讓你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想一想你在書中看到的那些因為堅持而絕地逢生的人和事,想想咱們班里身處困境,卻咬牙堅持的同學,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好好愛惜自己,聽取醫生建議,積極配合治療,快點好起來!我和同學們都在等著你的歸來!你一定要帶著所有人的期待,勇敢地站起來,站起來!”
“張老師的信,令我想起了史鐵生、霍金。慢慢地,我從這些身體殘疾卻靈魂崇高的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夢想的身影。我依然沒有放棄夢想,我還是想追逐她、靠近她。”小琳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于是,小琳開始正視現實,積極地投入到了康復訓練中。
“用四年的努力去沖刺理想大學”
父親為了給小琳看病花光了所有積蓄,還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再加上小琳的母親常年患病,爺爺患股骨頭壞死,奶奶已經大腦萎縮,家里僅靠種地和經營小賣鋪維持,家庭的日常生活都成了問題。
小琳的病情一直牽動著楊剛雷的心。6月23日,楊剛雷一行6人驅車30多公里前去探望病中的小琳。小琳的家房屋破舊,院落窄小。小琳的房間在東側,屋內整潔,物品擺放整齊。小琳正在桌前學習,看到楊校長進來,她顯得十分激動。“所有的困難都只是暫時的,眼下有困難,并不代表一輩子都會處在困難當中。這段時間肯定是你人生當中最難熬的時光,但是熬過去了,人生就會走向光明。今年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參加高考,沒什么大不了,我們可以厚積薄發,用四年的努力去沖刺理想大學。”小琳聽著楊剛雷的殷切叮嚀,備受鼓舞,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楊剛雷還將三本圖書和3000元助學金交給小琳,并告訴小琳,這三本書都是學校老師自己編寫的,既有情緒管理方面的校本教材,也有校友的勵志作品集。他鼓勵小琳要在全力進行康復治療的同時,抽出時間靜心閱讀這些圖書,希望她在無助和彷徨時,能夠從中汲取勇氣和力量。楊剛雷還在圖書《聆聽青春腳步的聲音》的扉頁寫道:“縱使路途坎坷,要堅強依然,老師、同學期待你早日回到校園!”
“生命健康永遠是第一位”
楊剛雷一行來到小琳父母的房間,只見屋內陳設簡陋,家具殘缺不全,桌子上擺滿了各種藥盒。楊剛雷坐下來,與小琳父親拉起了家常。“我們內黃一中不僅要關心、關注那些正在班級里坐著,為高考而拼搏奮斗的孩子,更要關心像小琳這樣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參加高考的學生。生命和高考相比,生命健康永遠是第一位,這也是我們在全校范圍內大力開展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的根本宗旨。”楊剛雷說,小琳很堅強,她飽受病痛的折磨,但是她能夠很快調整心態,一邊進行康復治療,一邊靜心學習,很了不起,值得全校學生學習。此次家訪,就是想看望一下小琳,給小琳一點幫助,為他們稍微減輕一些負擔。由于學校距離小琳家比較遠,老師不能經常過來輔導孩子學業和疏導孩子心理,但是學校會根據小琳的需要,想辦法安排任課教師進行線上輔導。同時,學校還和小琳家所在的鄉政府領導進行了溝通,鄉政府將會幫助小琳家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幫助孩子完成高中學業。
戰勝一次挫折,便會提升一次自我。病魔的侵襲,使小琳失去了今年參加高考的機會,卻使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真諦和學習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