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慧
“萇爺爺……”隨著一聲稚嫩的呼喊,一個穿著花裙子的小女孩兒跑過來。幫扶責任人萇哲廣蹲下身子,微笑著抱起小女孩兒,問:“爺爺在家嗎?”小女孩兒回答:“在家。”這是8月8日記者在文峰區寶蓮寺鎮黎元村采訪時看到的一幕。
50多歲的萇哲廣是文峰區法院信訪辦主任。自2018年12月被派駐到文峰區寶蓮寺鎮黎元村擔任幫扶責任人以來,他積極與幫扶對象溝通交流,向他們宣傳扶貧政策,想方設法為他們解決困難。他每月下鄉入戶兩三次,及時了解幫扶對象的訴求,確保各項扶貧政策落實到位。
幫扶對象師喜堂今年62歲,肢體殘疾,在工廠當電工。他的妻子、兒子、兒媳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他上有80多歲的老母親,下有9歲的孫子和3歲的孫女,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艱難。萇哲廣在生活、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方面盡心盡力幫助師喜堂一家。通過和單位溝通,萇哲廣為師喜堂一家添置了家具,還自己出錢買了床單和生活用品。
萇哲廣發現師喜堂的孫子孫女見到陌生人不愛說話,對鄰居也不理不睬。萇哲廣想,可能是因為家庭的原因,兩個孩子心理上有壓力,加上父母也不太和他們交流,致使他們性格內向、孤僻。萇哲廣每次去師喜堂家都會給孩子帶學習用品、衣服、零食和玩具等,還和他們談心。通過長時間對兩個孩子關懷,兩個孩子見了他不再怕生,還親切地喊他萇爺爺,萇哲廣也待他們像自己的孫子孫女一樣。為了讓兩個孩子打開心扉,萇哲廣每次去師喜堂家里探望,都會帶兩個孩子去超市購物,讓他們選購喜歡的商品,自己去結賬。漸漸地,兩個孩子不再害怕陌生人,能正常地和他人交流溝通了。
如何讓幫扶對象從“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是萇哲廣重點攻克的難題。他多次為師喜堂的兒子師建波提供務工信息、推薦工作崗位,積極拓寬他的就業渠道。如今,師喜堂的妻子、兒媳都被安排在公益性崗位工作,有了一定的經濟收入。
“從結對幫扶的那一天起,萇主任就經常來我們家走訪,幫助解決各種難題。如果沒有萇主任幫忙,真不知道這日子什么時候才能熬出頭。萇主任雖然不是我們的親人,但勝似親人!”師喜堂話里話外對萇哲廣滿含感激之情。
“作為黨員,我認為不忘初心很重要。為貧困戶每解決一個問題,每落實一項措施,我都會覺得無比充實。幫扶的貧困戶把我當成家人,我更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希望早日幫他們摘掉貧困帽子,帶他們走向小康。”萇哲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