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姜蘊真 文/圖
8月17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安陽縣東部的北郭鄉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看到大球蓋菇種植基地里一棟棟大棚氣勢恢宏,走進去體驗更是另有一番天地。
大棚里十分涼爽,地上濕漉漉的,擺放著3排5層棚架,棚架上點亮的LED燈帶讓原本昏暗的環境明亮起來,每層棚架上都覆蓋著土,一朵朵精致的大球蓋菇破土而出,工人有的在采菇,有的在灑水。
“我每天都來采菇。采菇講究技術,要掌握好標準,四五厘米高的菇正好采摘。現在剛進入采菇旺季。等到出菇最旺盛的時候,滿棚架都是菇,根本看不見土。”楊北郭村村民王書娥一邊采菇一邊說。她不急不緩的言語中流露出一種從容與自信。
“不僅采菇講究技術,種菇也講究技術。這大球蓋菇‘住’在現代化恒溫大棚里,國外叫愛爾蘭棚,一棟棚投資約22萬元,覆蓋了遮光膜,配備了制冷機,采用床架式栽培,需要保持一定的光線、溫度、濕度,特別要控制好溫度。出菇期間,溫度控制在14℃至16℃之間時菇質最好,產出的一級菇占比率高。”正在查看大球蓋菇長勢的一名技術人員說,“大球蓋菇所用栽培原料來自于農業生產廢棄物,整個栽培過程不使用化肥、農藥,既綠色又環保。”
據了解,北郭鄉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一期工程預計總投資1200萬元,流轉土地28公頃,規劃建設大球蓋菇種植、日光溫室果蔬種植、菌菜冷鏈物流、有機肥生產區以及營銷、體驗、展示5個區域。目前,該示范園已完成投資920萬元,建成高標準恒溫生產棚25棟6600平方米、日光溫棚12棟1.2萬平方米和400平方米冷庫,在建日光溫棚6棟3840平方米。
記者看到,工人將采收的大球蓋菇送到菌菜冷鏈物流區后,包裝工按照標準對大球蓋菇進行分類包裝、冷庫儲存。隨后,這些大球蓋菇將被運往上海,以每公斤60元的價格銷售。
“大球蓋菇別名叫赤松茸,是食用菌中的‘后起之秀’,富含蛋白質、礦物質元素、維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質,氨基酸含量達17種,不論是爆炒、煎炸,還是煲湯、涮鍋,都很美味,具有“素中之葷”的美譽,主要在一線城市銷售,很受市場歡迎。現在,示范園每天采收大球蓋菇1000公斤,旺季時每天可以突破1500公斤,45天到60天的采收期結束后,大球蓋菇栽培廢料可直接用于園區大棚蔬菜種植,實現有機肥生態循環。”該示范園負責人介紹。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之年。產業發展是推動這兩大戰略的關鍵和動力源。
北郭鄉抓住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一主線,超前謀劃建設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采取“村黨支部+聯合社+合作社+村集體+農戶”聯結運行模式和“綠色有機食品+有機肥生態循環”產業發展模式,建立健全組織、技術、營銷和利益分配“四大體系”,全力實現群眾受益、集體增收、產業振興、生態文明、村黨支部戰斗力增強“五大目標”。示范園全部建成后,預計每年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元左右,村集體經濟增收41萬元,聯合社增收16.4萬元。
“通過多方調研和考察,我們選擇了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大球蓋菇項目作為產業振興的突破口。鄉黨委和鄉政府先期全程參與項目落地、管理、生產、銷售,實現項目運行好、見效益,示范帶動各村發展農業產業項目,達到學習科技、碰撞思想、激發智慧的目的。我們致力于把示范園打造成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試驗田、帶動全鄉產業發展的發動機,形成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北郭鄉黨委書記孫愛國說。
目前,北郭鄉依托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已建立“村黨支部+聯合社+合作社+村集體+農戶”聯結運行模式,明確了合作方式、資產量化、收益分配等細則。近期,該鄉組織各村年輕干部和青年農民進園觀摩學習技術和管理,為各村發展特色種植、延伸產業鏈、做強做大優勢產業培養鄉土人才。下一步,該鄉將通過市場化運作,引導多元化主體參與,不斷發展壯大農業產業項目。
作為安陽縣東部傳統的農業鄉鎮,北郭鄉立足實際,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機遇,致力破解農業農村發展瓶頸,努力探索著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