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超群 文/圖
“孫書記對我特別關心,像親人一樣。他經常鼓勵我,給我講政策、做規劃。在他的幫扶下,我的小超市擴大了規模,我的兒子找到了工作,我家的新房子也裝修好了……”8月25日,龍安區馬投澗鎮后河村的牛愛紅在自家的超市里,一邊整理物品一邊對記者說。
牛愛紅說的孫書記是市環衛事務中心固管站副站長孫立峰。2017年11月,孫立峰到龍安區馬投澗鎮后河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入村以來,他積極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進行精準幫扶,悄悄地改變著這個村的面貌,讓貧困戶從內心到生活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8月25日上午,記者來到了后河村。秋日的陽光溫馨靜謐,青草味兒彌漫在空氣中,沁人心脾。幾位村民正在打掃街道,清除路兩旁的雜草。靳改枝大娘悠閑地坐在胡同口,笑著說:“以前我們村的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濘不堪,地上坑坑洼洼,柴草、雜物亂堆?,F在,街道又平整又干凈。”這時,村民牛長進從家里出來,遠遠地就給孫立峰打招呼。他高興地說:“田間小路拓寬了,鋪成了水泥路;老舊房子翻新了,蓋起了小樓;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后河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戶,已脫貧4戶,未脫貧2戶。”后河村黨支部書記牛新清說,“村里脫貧攻堅工作能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孫書記功不可沒。”
在精準幫扶、因戶施策的過程中,如何增強內生動力,讓貧困戶享受到奮斗的甘甜果實?孫立峰反復思忖著。在牛愛紅家走訪時,他發現牛愛紅的兒子王振忠很內向、自卑,雖有勞動能力,但由于臉上有較明顯的胎記,常受到同伴的嘲笑,沒有出去務工,牛愛紅患有嚴重肌肉萎縮癥,只能靠丈夫王生只打零工養家。孫立峰琢磨著,如果牛愛紅的兒子參加技能培訓,學一技之長,就可以減輕家里的負擔。于是,孫立峰多方協調,為王振忠申請了“雨露計劃”職業教育補助金4000元,疫情期間還補貼了3000元。去年7月,王振忠畢業后在外地就業,有了固定收入。牛愛紅在村里開了個小超市,想擴大經營,孫立峰積極幫助牛愛紅向勞動保障所申請自主創業基金,并落實補助資金5000元。孫立峰還幫助牛愛紅為新房子安裝了門窗,粉刷了墻壁,買了地板磚。孫立峰說:“抓好脫貧攻堅,最重要的就是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變‘輸血’為‘造血’,激發內生動力。”
漫步在后河村,處處花團錦簇、綠樹成蔭,一派美麗祥和的景象。村口有一排新房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是廠房?是超市?帶著疑惑,記者來到了新房門口,只見每間房前都貼著一塊塑料板,上面寫著“農村危房改造標識牌”,還詳細記錄著戶主姓名、貧困類型、改造方式等。牛新清說:“這是我們村3戶‘五保戶’和1戶貧困戶的住房,我們向區、鎮住建部門申請資金12.1萬元,協調施工單位進行建設。我們還為他們購置了桌椅、床、柜子等,讓他們搬離危房,住進新房。”楊鋼玉老人正在整理自己的被子,他有點靦腆地說:“新房住著確實不錯,村里還給俺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并繳著醫療保險。俺有活兒干、有房住,感覺很幸福。”
近年,該村通過人居環境整治,改變了村容村貌,群眾住房安全有了保障,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醫療衛生、師資力量等方面也有所加強。該村先后投資8萬多元,新建黨建廣場和黨群服務中心;協調資金80多萬元,修建混凝土道路650米,鋪設瀝青路面2400多平方米,硬化村民活動廣場900平方米,實現自來水入戶,新建公廁、醫療衛生室、文化舞臺等公共配套設施。為加強平安村建設,該村協調資金4.5萬元,安裝路燈40盞、監控設施16部,切實方便群眾生活。該村還為貧困戶申請“六改一增”資金,對其室內外墻面刷涂料,讓群眾體會到農村環境逐年變好、生活生產更加便利。
在談到下一步打算時,孫立峰說:“我們會繼續完善村內基礎設施,搞好綠化、美化、污水治理、廢舊宅基地整治,引導村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土地流轉。我相信,后河村一定會變得更美、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