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慶華
改革辦學模式,不讓優質資源“擠疙瘩”,首當其沖就是招生制度改革,讓教育資源得到公平共享。
城區公辦初中招生嚴格實行免試入學和電腦派位,普通高中招生實施分配生制度——
記者從安陽市教育部門了解到,近3年,全市電腦派位錄取率均在98%以上。為促進校際生源均衡和教育公平,安陽市將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50%以上的招生指標分配到各初中學校,按志愿和中招成績排序,在分配生名額內直接錄取,在薄弱初中也能上省級示范性高中成為家長的共識,有效降低了家長和學生在初中擇校的愿望。
幫扶弱勢群體,保障基本權益——
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城鎮平等接受義務教育。2019年,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要求,全市共安排約1.1萬名一年級和七年級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截至目前,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共有4.13萬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校就讀。
開展學區化教育管理改革——
實施“名校+”戰略,全市組織96所義務教育學校實行學區化管理。市八中、市六十九中、市飛翔學校組成八中學區,市七中、市三十四中組成七中學區,市六十五中、市曙光小學組成六十五中學區,157所學校開展一體化辦學、結對幫扶,逐步化解義務教育資源“城鎮擠”“鄉村弱”問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以特色學校建設帶動素質教育改革——
結合實際積極探索一校一特色辦學模式,全市以學生德育、美育、體育工作為切入點,積極推動素質教育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市八中和市九中航模、市十中戲曲、市幸福中學書法、市建安小學和安陽橋小學足球等特色教學已形成有一定影響力的教育品牌;市三官廟小學開展“魅力人生”活動,被評為全國優秀少先隊集體;市東門小學編寫的《多彩校園》校本教材獲得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以信息技術助力教育均衡——
截至2019年10月,安陽市中小學寬帶網絡接入率達100%、多媒體教室覆蓋率達90%,縣域“專題課堂”“名師課堂”建設以安陽網絡教研平臺為基礎展開,“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精彩紛呈,不斷提高學科教材數字資源配套率。特別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安陽市所有中小學開展網上授課、在線答疑,實現網上教學,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學生也能通過網絡收聽收看省、市專家授課。
“這些變化,大都是改革辦學模式之后才有的。”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黃艷說。
全面深化改革,是安陽以政策促均衡、推進教育公平的歷史機遇。
通過市人大常委會《關于促進我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議案》3年零6個月的接續督辦,通過全市各級政府的持續努力,安陽市義務教育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均衡縣創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議案辦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和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提出議案的代表對辦理結果表示滿意。
然而,成績的背后仍然存在學位供給緊張、城鄉差別較大、優質教育資源離滿足人民群眾需求還有一定差距等問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將是一項持久艱巨的任務和動態變化的過程。現實難以回避,問題仍需破解。
8月31日,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組成人員建議,要在議案辦結后,本著“案結事不了”原則,堅持問題導向,采取有效措施,立足現實鞏固成果,長遠謀劃持續加力,努力推動我市義務教育事業由基本均衡逐步邁向優質均衡,真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打牢起步階段堅實基礎,扣好第一粒扣子,安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正在解答一個又一個難題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