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芒種節氣剛過,盛夏的日頭如烈焰般炙烤著大地。在湯陰縣北部一望無際的廣潤坡上,顆粒飽滿的麥穗壓彎了秸稈,金色的麥芒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遠處,一臺臺收割機穿梭于麥浪間,金黃的麥粒如水涌般傾瀉進車斗中,構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麥收畫卷。
望著收獲的小麥,菜園鎮楊辛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愛軍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今年這近千畝的集體土地上,麥子長勢喜人,麥穗個個飽滿,畝產預計能達到550公斤到600公斤,又是一個豐收年啊。能給今年的村集體經濟帶來20多萬元的收入。”
在該村湯陰縣漢豐裕農業有限公司的糧倉大院內,各種農機具已完成檢修保養,隨時投入使用。“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我們今年也增加了不少設備,裝載機、播種機、植保機、噴灌機一應俱全。”劉愛軍說。走進糧倉,巨大的倉庫也已經清理一空,為即將“顆粒歸倉”的小麥騰好了地方。
楊辛莊村的土地位于菜園鎮高標準農田的重點區域內,耕地面積近200公頃。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劉愛軍帶領大家注冊成立了湯陰縣漢豐裕農業有限公司,利用土地流轉增加村集體收入。“通過這兩年的運營,村集體收入顯著提高,群眾也享受到了實惠,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改善。”劉愛軍說,下一步,他們將以全縣高標準農田升級項目為契機,繼續擴大種植規模,提高糧食生產轉化效益,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在菜園鎮葛莊村的高標準農田間,機聲隆隆,國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史國臣開著拖拉機在田間穿梭。對他這個種糧大戶來說,收糧、播種并不是麻煩事,他的合作社里有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烘干機、色選機等大大小小的農機具100多臺,這些現代化的設備保證了農業種植的專業化和規?;?。“今年的4600多畝小麥已正式開收,畝產在600公斤左右。我們的小麥和益海嘉里簽了合約,每斤在1.2元左右,再加上秋糧,一年下來每畝地的凈收入在300元至500元,收益可觀。”史國臣說。
由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菜園鎮一直以來都是湯陰縣的糧食主產區。據悉,2016年以來,該鎮積極爭取土地整治、千億斤糧食、壓采、高標準糧田提升等項目,爭取資金1億余元,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1000公頃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基本達到了“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目標。同時,該鎮建設農技推廣區域站,安裝殺蟲設備,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與益海嘉里簽約,實現了訂單銷售、增產增收。
在確保夏糧顆粒歸倉的同時,該鎮未雨綢繆,把秸稈禁燒工作抓在前,堅持做到“夜校講起來、橫幅掛起來、標語貼出來、車輛跑起來、廣播響起來”;按照層級分包責任制和網格化管理辦法,明確職責及任務,確保全鎮范圍內“不著一把火,不冒一處煙”,實現“零火點”目標,全力提高夏收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