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撲,病毒升級, 醫務人員在酷暑里,穿著密不透風的隔離服,采樣、流調、救治,與病毒賽跑,阻斷疫情的擴散。
防控區域不斷擴大,身邊的人確診了或者被隔離了……這些也同時挑戰著每一個人的神經,有人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出現認知、情緒、生理、行為4個方面的身心表現。
認知方面
認知方面,也就是我們對新冠肺炎的看法,不確定感是隔離患者的最大心理特征,懷疑自己是否已經被感染,為什么被隔離?能不能康復?能不能馬上恢復正常的生活工作?災難化的想法也會不由自主地闖入腦海,變得偏執化、絕對化,容易將其他人正常的行為看作是針對自己,尤其是正常的醫療行為或正常的社區管理行為。比較在意社區人員是否關注自己的行為,變得多疑、敏感,容易較真,甚至產生羞恥感,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復回憶自己過去的一些細節,也會過度自責,認為是自己的行為過錯才導致目前可疑或者是被隔離。
情緒方面
情緒方面,強烈的不確定感會讓個體感受到巨大的焦慮和恐懼,比如對生命安全的憂慮,對死亡的恐懼,對健康、家庭、財產和工作的過分擔憂。對于突如其來的被隔離,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感到慌張、不知所措,或者是對可能被感染及已經被隔離的憤怒、抱怨,伴有沮喪、孤獨和被拋棄感。
生理方面
生理方面,容易出現焦慮和恐懼。恐懼最容易讓人產生軀體的感受,激活人體的神經系統,使身體原有疾病的癥狀加重,甚至出現心慌、胸悶、氣短、體溫升高、便秘、尿頻、失眠、頭疼等癥狀。
行為方面
行為方面,表現為對身體感受的過分關注,如每天多次測量體溫,或者即使檢驗結果為陰性,仍舊擔心或堅信自己被感染,反復要求醫學檢查,不愿意配合社區或者醫生的工作。對家人或者對其他照顧自己的人過分苛刻,或者是過分依賴家人、醫生,或者是容易發脾氣,出現沖動行為,表現為謾罵、攻擊他人。
出現這些情況,我們應該如何去調整自己?首先,一是“少”。少看手機、少看負面新聞,因為負面新聞會累積負面的感受,會給人造成困惑,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身體。二是“多”。可以在現有條件下多聽音樂、多打太極、多練瑜伽、多讀一些書。其次,推薦腹式呼吸法。可以用一些心理阻斷的小技術,比如說,當你出現情緒感受不好、煩躁不安、多疑多慮,甚至想要發脾氣的時候,你可以把自己的右手伸出來,化掌為刀,用力往下砍,同時可以在嘴里或者心里大聲地喊“停”,把負面的想法“停”在這里。再次,在疫情期間,我們會比平時更多地、積極地去想分享一些信息,比如新的防疫措施以及被觸動的、被感動的信息,例如醫生志愿者為了防疫所做的一些可歌可泣的事情,分享這些信息可以使我們獲得安全感。當然,為了緩解公眾出現情緒問題,需要政府及時發布有關疫情的信息,也需要媒體及時發布有關健康的信息、防病的措施,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從正規的渠道了解到、接收到,這樣就能從心理上避免個體出現緊張、焦慮等一些負面情緒。
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們要積極地通過傾訴、交流,宣泄自己的情緒;通過讀書、運動來轉移注意力;通過了解正規渠道的信息緩解內心的不安;通過學習衛生健康系統發布的健康科普知識,提高正確的自我防護能力;通過學習正能量的英模事跡,提升責任感,強大自己應對和處理困境的能力。
疫情肆虐,醫務人員與病毒激戰正酣。我們普通群眾只要調整好心態,服從社區管理,科學做好防護,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就是為抗擊疫情做貢獻,就能取得抗擊疫情的階段性勝利。
(河南省衛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