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埋骨他鄉,英魂終歸祖國懷抱,向英烈致敬。”“盛世中華,接你回家。”“看到迎回英雄的場面,我忍不住淚濕眼眶,為優秀的中華兒女驕傲!向英雄致敬!歡迎回家!”9月3日,第八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安葬儀式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109位志愿軍烈士忠骨終歸故土。在距沈陽千余公里的林州市,一直在為林州籍抗美援朝烈士侯炳生尋親的市民關注著現場,紛紛留下了滾燙的話語。
8月底,《人民日報》發布的《幫烈士尋親,送英雄回家》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林州有關部門和市民紛紛行動起來,奔走相告,廣泛宣傳發動,通過多種方式幫助抗美援朝烈士尋親,一時間,為烈士尋親的浪潮席卷林州城鄉。人們拂去歲月的塵土,接受英烈精神的洗禮,許多故事讓人潸然淚下。
老兩口不愿遷出山,只為等當兵的兒子回家
“我們村有一戶烈屬,姓侯,以前家里有人當兵未歸,不知跟侯炳生烈士有沒有關系。”8月29日,林州市黃華鎮青林村栗園坡自然村村民李東倉給記者打電話提供線索。
《人民日報》公布的109位抗美援朝烈士中,有一位名叫侯炳生的林州籍烈士。但是,烈士的信息很簡單:“侯炳生,河南林州人,1926年生,1953年7月犧牲。”同時附有烈士的印章、一雙鞋底、一個腰帶扣和6枚紐扣的照片。
林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接到發布的信息后,第一時間查找該市的烈士名錄,發現上面沒有侯炳生烈士的名字,而其他資料上也查不到烈士的信息,隨即發動各級干部群眾尋找烈士的親人。李東倉看到信息后很快給記者打電話。
記者當即與在林州市人大常委會工作的付云周趕到栗園坡自然村。村里的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戶烈屬的主人名叫侯記中,長期獨門獨戶居住在遠離栗園坡自然村的啞巴溝,因兒子為革命犧牲而被列為烈屬。侯記中的前妻去世早,后來,村干部牽線為侯記中找了后妻。侯記中去世后,村里長期照料侯記中后妻的生活。50歲的村干部秦林慶回憶說:“我上小學時,老師經常組織學生學雷鋒,我和同學為老人抬過水、掃過院子。”
至于侯記中兒子當兵的事,村里人不知詳情,建議找上年紀的老人了解。李東倉的父親李有生86歲,身體硬朗,記事清晰。他回憶說,侯記中的兒子名叫侯先貴,新中國成立前五六年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區干隊。后來,他只聽說侯先貴犧牲了,但什么時間在哪里犧牲的不清楚。
侯記中的侄子侯斌在外村居住。他回憶說:“青林村以前曾叫小屯村。新中國成立后,家里人得知了侯先貴在外犧牲的消息,小屯村干部考慮到我叔叔和嬸嬸獨門獨戶在山溝里生活不方便,建議他們搬到栗園坡自然村,方便照顧。可是,很長一段時間,老兩口不愿意搬遷。干部問為啥不搬遷,老人說,他覺得兒子沒有死,有一天回家了,他不能讓兒子找不到爹娘。”
記者從林州市烈士名錄上查找到了侯先貴的名字。信息顯示:“侯先貴,1919年生,1944年參加革命,1946年犧牲于偃師縣,犧牲時所在部隊是獨立團一營一連。”
雖然確定侯先貴不是我們要找的抗美援朝烈士,但記者一行聆聽了一個感人肺腑的烈士故事。
夫妻臨別時相約“我為國,你守家”
“合澗鎮木纂村有一位90多歲的老大娘,她的丈夫就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請你們尋訪。”8月31日,在安陽市工作的郭先生給記者打電話。
田桃英今年94歲,身體還算硬朗。鎮、村干部證實田桃英的丈夫不姓侯而是姓郭。但是,田桃英與她的丈夫都有催人淚下的故事。
田桃英15歲時爹餓死了,家里把她送到郭家當童養媳,她只知道丈夫名叫郭加法,但沒見過面。當時鬧饑荒,田桃英和婆婆在家看家,郭加法和父親、兄弟到山西逃荒。1948年,郭加法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三軍,隨軍出發前趕回家和田桃英見了一面。那一年郭加法23歲,田桃英21歲。
1951年,田桃英前往部隊探親,第二次見到了郭加法。田桃英在部隊醫院幫忙,想留在部隊,但郭加法不同意。在部隊待了近兩個月后,郭加法要求田桃英回家并為她寫下血書:“我為國,你守家。”郭加法還承諾,以后要養4個孩子,兩男兩女。最終,田桃英帶著一張和郭加法的合影照片和一份承諾返回家鄉。
兩年后,她卻收到公社送來的烈士證。1953年,郭加法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被評為烈士。后來,她得知丈夫犧牲后被安葬在朝鮮鐵原郡。
生活總要繼續,田桃英從悲痛中振作起來。每天干活兒,孝敬老人,照顧兄弟。那個年代物資匱乏,醫療條件更是落后,因為在部隊醫院待了一段時間,所以田桃英就成了村里遠近聞名的神醫。周邊許多村民都請她看病,田桃英有求必應。
田桃英沒有生子女,卻收養了兩子兩女。長子郭文喜說:“俺娘是個大善人,很能干,能吃苦,愛幫人。”
村干部侯太昌告訴記者:“老人不光有這4個孩子,認的干兒子、干女兒有上百個,大部分是小時候生病被她看好的。老百姓圖吉利,讓孩子認她做干娘,每逢過節,總有干孩子來看望她。”
記者問田桃英有什么心愿。她紅了眼眶,哽咽著說:“我想讓他回來,一輩子快過完了,到死我也想和他在一起。”
幸福來之不易,一定為烈士找到親人
“為烈士尋親活動,對我們來說是一場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一定要為烈士找到親人。”9月2日,林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張文啟在尋親途中告訴記者。
在為烈士尋親過程中,熱心的林州市民積極轉發信息,提供線索,所有有侯姓居住的村莊都動員起來了,好多人還發動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親人查找線索。林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根據市民提供的線索,先后到茶店鎮大峪村、龍山街道其林臺村等地調查。雖然排除了是侯炳勝烈士親人的可能性,但記者和市民一樣,為這些村戰爭年代出現的平凡英雄而感動。
原康鎮番良村村民侯為民看到尋親信息后,很快打電話聯系村里3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后人,設法尋找線索。他告訴記者:“我們村有3人參加過抗美援朝,都是活著回來的,但現在都不在人世了。他們分別是侯才寶、王懷寶和我大爺侯玉福。侯才寶在抗美援朝時曾經擔任班長,因為戰爭落下嚴重的風濕病。我記得,老人走路時直不起腰,夏天總用一條布單裹著腰。”
9月2日,臨淇鎮干部提供線索,該鎮北河村村民侯全安可能與侯炳生烈士有關系,但知情的侯全安今年92歲,住在鄭州市的兒子家。張文啟帶人很快趕到鄭州市。
侯全安回憶,他弟兄三個,他排行老二,大哥叫侯根安,1926年生,屬虎。年輕時,他與大哥一起被國民黨40軍抓了壯丁。那時,大哥18歲,他15歲,部隊嫌他年紀小把他放了,大哥留在了部隊。
老人的親屬說,侯根安可能當兵后改了名字。國民黨40軍的不少官兵后來被梁興初的部隊俘虜后改編成了解放軍,然后參加過抗美援朝。
目前,為烈士尋親尚沒有找到確切信息。林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負責人表示,他們將根據調查情況形成一個調查報告上報上級部門,然后再進行相關工作。
記者在尋親過程中查閱了林州市烈士陵園的部分檔案。檔案記載,陵園里安息著3652名革命烈士,其中,抗日戰爭犧牲724人,解放戰爭犧牲2530人,抗美援朝戰爭犧牲135人,保衛和建設社會主義犧牲263人,也有很多烈士安葬在外地甚至是異國他鄉。
林州這個山城可謂遍地英雄。英雄的鮮血和生命,奠定了幸福大廈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