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防控、環保管控和罕見暴雨,給安化集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各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下,安化集團認真貫徹“斷臂求生、刀刃向內、穩住當前”總體部署,深入推進“化工16條”等脫困改革攻堅,并通過實施一批技改項目,確保氣化爐及合成氨裝置關停后,安化集團九天公司正常生產,實現持續盈利。
安化集團前身為河南省安陽化肥廠,是周恩來總理在北方八省市抗旱工作會議上定的項目。1966年,該廠開始籌備,1968年動工,1973年建成投產,是河南省較早的尿素生產企業,也是河南能源化工集團內部少有的“國字頭”化工項目。建廠以來,一代代安化人不畏艱難險阻,賡續紅色基因,艱苦奮斗,使企業由建廠初期年產6萬噸合成氨、11萬噸尿素,逐步達到年產32萬噸合成氨、47萬噸尿素規模。1998年11月,時任河南省代省長李克強專程到安化集團視察工作。
8月12日上午,疫情防控期間,市委書記袁家健到安化集團現場辦公,推動“萬人助萬企”活動走向深入。據了解,安化集團46臺常壓固定床造氣爐及合成氨裝置淘汰關停后,乙二醇系統失去煤制氣供應也處于停車狀態,甲胺、DMF、聚酯等裝置所需原料均被迫向外采購,成本升高。為解決職工吃飯問題,在市委、市政府和河南能源的幫扶指導下,安化集團通過勞務工置換等方式向在運裝置分流,同時利用檢修安裝工程公司對外化工維保勞務輸出平臺,輸出職工200余人,確保了職工生活穩定。目前,安化集團在其他企業從事維保、保運的職工接近500人,有效解決了職工的生活問題,保住了企業的實力。
今年年初以來,安化集團6號鍋爐連續運行223天,2號汽機連續運行175天,均創歷史最高水平。甲胺裝置運轉率達到100%,DMF裝置、聚酯裝置運轉率達到97.5%。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安化集團從工藝源頭謀求脫胎換骨。為補上“氣頭”短板,實現裝置工藝革命性重塑,安化集團舉全力推進原料路線升級改造項目。
面對疫情帶來的嚴重沖擊,安陽市提前謀劃,制定了一攬子幫企助企政策措施,出臺關愛企業家“八大員”行動計劃、“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計劃、“百舸競帆”企業掛牌上市行動以及“千員幫千企”“一聯三幫”保企穩業等企業服務專項活動,與“萬人助萬企”活動有機融合。
“當前,安化集團正值改革重生的關鍵時期,‘萬人助萬企’活動給我們提供了千載難逢、絕處逢生的機遇和支持。在市委、市政府和河南能源化工集團的支持下,我們積極推進原料路線升級改造項目,目前各項手續已齊備,老裝置被拆除,項目建設各項工作已準備到位。目前,安化集團正處在改革重生的攻堅期、企業命運的轉折期、轉型發展的關鍵期。這個階段,我們的工作成效決定著安化集團的興衰存亡,大家務必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這個關鍵時期,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努力,超常規工作,盡快補上短板,只有把管理和發展的質量提上去,由長期拖后腿的‘包袱’‘失血點’轉化為河南能源化工板塊的‘優等生’‘盈利點’,才能迎來新的轉機。”安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韓聯國對記者說。
安化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徐愛軍說:“我們認真落實黨史學習教育工作部署,以紅色基因凝聚愛黨、愛國、愛企的合力,進一步增強改革意識和轉型觀念,堅定必勝信心,以壯士斷腕、臥薪嘗膽的勇氣和魄力,以勇于擔當的責任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全力以赴推進企業改革重生和轉型發展,以優異成績為實現‘一個重返、六個重大’目標任務,建設新時代區域性中心強市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