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由國家鄉村振興局牽頭,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17家中央媒體組成的走基層集中采訪團來到安陽市,開展以“弘揚紅旗渠精神,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為主題的采訪活動,探尋安陽市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與顯著成效。“自強小院”、庭院經濟、農耕旅游等報道為我們走好鄉村振興道路帶來了哪些啟示?今天的時評話題一起聊一聊鄉村振興。
走好和美鄉村幸福路
聚力打造農耕旅游新名片
高咪
林州市石板巖鎮的高家臺村家喻戶曉。這里因自然風光綺麗、民居獨具特色而深受繪畫愛好者的青睞,素有“畫家村”的美譽。高家臺村挖掘資源潛力,瞄準寫生、文旅和民宿等產業項目,激發鄉村旅游新活力,讓村民吃上“旅游飯”。
來自全國各地的畫家、學生在高家臺村寫生(資料圖)
藏在大山深處的“畫家村”,探索出一條將農耕文化與旅游產業有機融合的新路子。農耕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人們更向往慢生活,越來越多的城市人走進鄉村,體驗田園生活,感受農耕文化。鄉村旅游火爆的背后,源于都市人尋找“詩與遠方”,也離不開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農耕文化中的農業生產、農耕技術、農耕禮儀、農耕風俗等,已不再局限于物質生產領域,而成為一代又一代人思想智慧和文化記憶的載體,承載著古老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當下,發展農耕旅游正成為鄉村旅游的新優勢。有的地方開發農耕文化景點,將農耕文化與會展、研學等相結合,為游客提供新的觀光體驗,使之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的新跳板。例如,湖南省依托農耕文化資源優勢,設立農耕主題鄉村精品線路,打造新石器農耕文化、雜交水稻培育文化、文化遺產農耕文化等品牌,助力鄉村振興。四川省將農業文化遺產挖掘與當地農特產品生產銷售相結合,發展辛夷花傳統栽培、山茶文化開發等特色產業,發展生態農業。從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從充滿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民間技藝走上產業化之路,農耕文化豐富著鄉村旅游的形態、內容,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安陽市鄉村旅游資源豐富,林州市、內黃縣、滑縣、湯陰縣有許多美麗鄉村、傳統村落,我們要依托地域資源,因地制宜,將這些特色鄉村與農耕文化結合起來,讓觀賞村景、領略民俗、體驗勞作深度融合,打造豐富多元的旅游新業態。一方面,要加強對鄉村優質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保護好古建筑、古樹名木、文物古跡、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等生態資源,建設農耕博物館、村史館等。另一方面,將農耕文化融入鄉村旅游,加強鄉村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實現交通設施、接待賓館、餐飲購物一站式配備,開發特色農耕旅游線路,讓農耕旅游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挖掘小庭院里的大潛力
高倩
安陽縣白璧鎮鎮、村兩級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方式,吸納更多脫貧戶和周邊群眾,通過發展庭院特色加工產業增收,為后白璧村開辟了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徑。
庭院經濟以農戶為主體,以市場化、特色化、品牌化為導向,整合優勢資源,發展果蔬花草種植、牲畜養殖、特色農家樂等,為自己和社會提供農業土特產品及有關服務。庭院經濟美化了環境,探索出一村一品、一院一業的“庭院經濟+”模式,增加了群眾收入。有數據顯示,庭院經濟是對外出就業的有力補充。近年,很多地方都不乏發展庭院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事例。今年,庭院經濟首度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庭院經濟讓庭院有“看頭”更有“賺頭”。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庭院經濟是增收致富的重要方式。因地制宜推動庭院經濟發展,宜種則種、宜養則養,改變了村民傳統的農業發展種植模式,開辟了“美在農家、富在庭院”的新路徑。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縣走馬鎮精準打造特色產業,形成走馬鎮特色庭院經濟集群,發揮推動產業發展的最大效益。庭院經濟將農民生產生活和環境美化相結合,一方面讓鄉愁有了情感載體,另一方面集聚和培育特色產業,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要準確挖掘地方資源,讓“方寸之地”成為致富的“增收園”,釋放鄉村振興新活力。
發展庭院經濟要延伸農業產業鏈,讓農民農閑不閑。在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顯勝鄉毛寺村,村民在自家院里辦農家樂,種植應季蔬菜,讓游客能吃到有機菜品,實現年收入5萬元左右。整合庭院及周邊資源,發展不同類型、多種經營模式的庭院經濟,讓農家院承擔起更多功能,不僅實現了部分生活資料自給,還延伸了農業產業鏈,讓更多人農忙時出工、農閑時打理生意,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時間與資源,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關于鼓勵引導脫貧地區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脫貧地區庭院經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類型更加豐富,產銷銜接更加順暢,發展活力持續增強,發展水平明顯提升,通過庭院經濟獲得的收入持續增加。未來,我們要從如何拓寬群眾致富門路的目標出發,著眼鄉村振興,立足地方實際,促進庭院經濟持續發展壯大,共創幸福生活。
從“自強小院”看鄉村振興力量之源
鄧嫻
據報道,林州市廟荒村脫貧戶郝心英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把自家小院改建為農家樂,并取名為“自強小院”。農家樂建好后,郝心英充分發揚紅旗渠精神,艱苦奮斗,勤勞進取,拼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鼓起了“錢袋子”,過上了好日子。
“自強小院”不僅是脫貧戶郝心英致富的小院,也是展現農民拼搏進取、艱苦奮斗的小院。這樣的“自強小院”不僅是脫貧戶需要的,在廣大農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也是農民需要的。鄉村振興需要“自強小院”帶來的精神力量,這也是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力量源泉。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各級黨委和政府給予了鄉村發展更多的優惠政策和人員幫扶。在一攬子政策和幫扶措施的帶動下,農村變美了,農民變富了,小日子越過越舒坦了。但是,鄉村振興之路任重而道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我們要接續奮斗,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努力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我們要繼續貫徹落實好各項惠農政策,讓惠農政策在一家一戶的變化中結出碩果。政策的帶動只是外力,要激發鄉村振興的活力,關鍵是靠內生動力,也就是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拼搏進取的干勁和闖勁。因為農村是農民的家園,只有讓農民積極參與到家園建設,建設美麗鄉村的力量才能更持久。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激發鄉村振興的活力,首先,要調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讓農民了解農村的產業規劃以及未來的圖景,讓有能力、肯吃苦的農民積極參與,先富幫后富,示范帶動更多農民參與農村建設。其次,要以產業為中心,讓農民學技術、強本領,在項目的帶動下積極創業就業,在創業就業的過程中建設美麗鄉村。再次,要補足農民精神之鈣,以紅旗渠精神為給養,充分發揮農民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老黃牛”精神,鼓勵他們用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是激發鄉村內生活力,調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建立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和農業農村導向型的農民穩定增收機制,持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
中 原 新 聞 網 (河南運營中心) 新聞熱線:15903638356 商務合作:13373918983 投稿郵箱:400459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