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出彩安陽人
趙中福和老伴兒正在織圍巾
老黨員趙中福23年用壞6輛紡花車:
6萬余條圍巾織滿擁軍情
安陽融媒記者 王慧敏 文/圖
5月16日,龍安區龍泉鎮西洪溝村87歲的老黨員趙中福起了個大早,他要為西藏和新疆的邊防官兵郵寄親手編織的圍巾。
吃過早飯,趙中福老人來到東屋,在70條圍巾上小心翼翼地系上印有“送給最可愛的人”字樣的小卡片,工整地放進7個快遞箱內,然后搬到三輪車上。捆綁結實后,他帶上老伴兒,趕往龍泉鎮的中國郵政郵寄點。
登記、稱重、交費……手續辦完后,滿載著老人深情牽掛的70條圍巾從安陽發出了。大約一周后,西藏日喀則邊境管理支隊立新邊境派出所和新疆軍區塔克什肯邊防連的官兵將收到這份跨越山河的溫暖。
用壞6輛紡花車
送出6萬余條手織圍巾
從郵寄點回到家,還沒到做午飯的時間,趙中福和老伴兒張娥梅把紡花車、毛線、圍巾編織器等搬到院子里的陰涼處。張娥梅坐在紡花車前,抽線、搖車,一根根毛線從手中緩緩滑過。坐在藤椅上的趙中福手拿圍巾編織器,繞線、勾出,動作十分熟練。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他們花白的頭發上,眼前的一幕像極了電影里的慢鏡頭,恬靜而美好。
這樣的溫情畫面是趙中福老人小院兒里常見的一幕,它是一個家庭幾十年如一日對邊防官兵冷暖深深牽掛的印證。
說起這段擁軍情,趙中福告訴記者,他的父親趙臨年曾是一名中共地下黨員。抗日戰爭時期,年紀尚小的趙中福多次作為小通信員幫忙傳遞信件,愛黨擁軍的種子從小就在他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抗美援朝期間,父親帶領全家人為從安陽出發的志愿軍將士做棉鞋。1966年,父親臨終前叮囑他及家人要把愛國擁軍的傳統傳承下去。那段時間,農村時興毛線,趙中福就用緊缺的布票換來毛線,編織了幾條圍巾,隨同鞋墊、棉鞋寄往邊防部隊。1990年前后,得益于黨的好政策,跑運輸的趙中福帶領一家率先脫貧,成了村里的“萬元戶”。手頭寬裕了,他購置的毛線數量增加了,送出的圍巾也相應多了起來。
2000年,閑下來的趙中福從電視上看到邊防戰士在大雪中站崗巡邏,凜冽的寒風把年輕戰士的臉凍得通紅,就想著要給邊防戰士織御寒的圍巾。他這一做就是23年,其間用壞了6輛紡花車,送出的手織圍巾粗略統計有6萬余條。老人說:“俺沒啥能做的,送圍巾到邊防就是為了讓戰士們少受凍、不想家,好好守衛邊疆。”
一家四代接力
擁軍情滿千里邊關
“爸,上次帶回家的毛線都織成圍巾給您送來了。”今年“五一”假期的第二天,趙中福的女兒趙春鳳領著5歲的小孫女范卓杭來到父親家。
看著父母正在院子里織圍巾,趙春鳳把手里的東西一放便接過了母親的紡花車,小孫女范卓杭也拿起圍巾編織器,有模有樣地織起來。過了一會兒,趙中福的孫子趙杰也帶著9歲的女兒趙雅涵過來了,父女倆熟練地操作起來。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起,一邊拉家常一邊織圍巾,爽朗的笑聲不時在小院兒中響起。
逢年過節,這樣的情景是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變的“儀式”。用趙家子女的話說:“父母一輩子生活儉樸,家里種菜、養雞,過日子精打細算,但為邊防官兵織圍巾、寄圍巾卻很大方。家國大愛是我們的家風,一直在傳承,如春風化雨般浸潤影響著家里的每名成員。”
趙紅亮是趙中福的三兒子,現在是海南大學的教師,他的成長歷程一直被濃濃的愛國擁軍情感染著。參加工作后,趙紅亮不僅大力支持父母為邊防官兵織圍巾,還在海南大學校園內發起“愛心圍巾”活動,10年間為全國各地山區孩子寄去圍巾上萬條。他個人也因捐資助學、支教助農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從小就和家人一起織圍巾,長大后我光榮地成為一名邊防戰士。”2021年3月,趙中福的孫子趙長河主動報名應征,成為駐守邊疆的一名武警戰士。入伍前,他特地將一條圍巾放進行囊。駐守邊防期間,每年老兵退伍時,他都會親手織圍巾送給戰友。如今,光榮復員的趙長河成了爺爺支持國防事業的得力助手。他說:“從織圍巾到迎戰邊疆的風雪,我深刻地理解了國與家、家與國的關系。”
趙中福老人的東屋有七八十平方米,專門用來放置毛線和編織工具,屋內一摞摞的彩色毛線像小山一般靠墻擺放著,白墻上貼著的一張中國地圖上,紅色的五角星幾乎布滿了整個邊境線。“這些標記著五角星的地方,俺都不止一次寄送過圍巾。邊防每年都有新兵加入,只要俺能織得動,就會織下去。”老人撫摸著地圖,眼里充滿了關切。
“愛出者愛返”
子弟兵的承諾氣勢如虹
“亞熱邊境哨所因工作成績突出,被公安部評為集體一等功。我們想把這份喜訊分享給二老,你們的關心和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我們也向二老承諾,亞熱所全體民警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勇爭先、再創佳績!”
“您送來的不僅僅是圍巾,更是祖國人民對邊防軍人的關心關愛。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也請二老放心,作為新時代的戍邊軍人,我們一定加倍珍惜這份來自人民的真情,把人民的關心關愛化作忠誠戍邊、強邊固防的不竭動力。”
…………
這是趙中福老人收到的一封封來自邊防哨所的感謝信,言辭切切、情深意濃,錚錚誓言、響徹邊關。每一封信的落款處都有全體官兵的簽名,簽名處按有鮮紅的手印。
趙中福告訴記者,他收到的回信和禮物越來越多,有感謝信,有寫有“弘揚支前精神 情暖北疆衛士”字樣的錦旗,有表達美好祝愿的書畫作品,有哨所民警的合影照片,有當地特色紀念品,還有戍邊戰士精心用石頭做成的有紀念意義的界碑。這些禮物,每一樣老人都小心翼翼地收好。老人說:“其實,俺做這些不圖別的,就是為了讓邊防官兵暖和點兒。圍巾收到了,俺就滿足了。”
寄出圍巾,讓溫暖落腳在邊境線上的每一個哨所;錚錚誓言,用軍人的承諾回饋人民的關心關愛。這是“愛出者愛返”的雙向奔赴,這是安陽這塊紅色沃土上又一篇新時代雙擁共建的新篇章。
-----------------------------------------------------------------------------------------------------------------------------------------
中 原 新 聞 網 安陽熱線:15903638356 商務合作:13373918983 投稿郵箱:400459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