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
被譽為全球漫畫界“奧運會”的
世界漫畫大會
宣告花落中華字都·安陽
7月28日
第十九屆世界漫畫大會
倒計時100天
有權威人士指出
安陽殷墟為中國漫畫的源頭
殷墟甲骨文
是安陽承辦第十九屆世界漫畫大會
最大的底氣!
圖片 圖片 圖片
7月28日
一篇名為
《安陽殷墟是中國乃至亞洲漫畫的源頭!》的文章
引起關注
一起來看看
↓↓↓
早在半月前,第十九屆世界漫畫大會會旗交接儀式在安陽舉行。消息通過媒體發出后,很多朋友問我,世界漫畫大會為何花落安陽?這讓我想起河南學者宋宗祧先生2017年7月在《鄭州日報》發表的《漫畫的歷程》一文。
該文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漫畫的歷史很早,可以追溯到殷商。從一定意義上說,象形文字甲骨文就是漫畫。”宋宗祧先生認為:“安陽殷墟為中國漫畫的源頭,武則天的都城洛陽則誕生了中國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漫畫和漫畫家,而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則最早出現了漫畫一詞。”
殷墟甲骨文是安陽承辦第十九屆世界漫畫大會最大的底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宋宗祧先生所著《漫畫的歷程》一文:
漫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用簡單而夸張的手法來描繪生活或時事的圖畫。一般運用變形、比擬、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構成幽默詼諧的畫面或畫面組,以取得諷刺或歌頌的效果。
漫畫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
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和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畫家威廉·賀加斯,在他們的素描稿和油畫中頻頻出現一些夸張變形人物造型,尤其是賀加斯的代表作《打瞌睡的教友》《時髦婚姻》《性格與漫畫》等,因呈現出夸張的動作,滑稽的表情,而成了西洋漫畫之濫觴。
漫畫迅速傳入日本,并發展出獨特的繪畫風格,逐漸形成了擁有大量讀者群的龐大產業,其影響也延伸到其他國家。
在中國,漫畫二字起源于北宋。北宋著名學者畫家晁以道的《景迂生集》中說:“黃河多淘河之屬,有曰漫畫者,常以嘴畫水求魚。”這里說的漫畫是一種水鳥因奇異的覓食動作進而得名:嘴巴悠然漫撩之,瀟灑自如,像在水上作畫。
《日本近代漫畫史》說,漫畫二字來自《漫畫隨筆》這本書。此書說有一種鳥叫漫畫鳥,終日求索不停,“漫畫”二字由此而來。很顯然,這個《漫畫隨筆》中的漫畫鳥承自晁以道的《景迂生集》。
中國之有漫畫,一般認為在清末民初。此時漫畫的名稱還未被正式使用,多數仍被稱為“諷喻畫”“寓意畫”等,但這并不影響漫畫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1904年3月17日,上海的《警鐘日報》以“時事漫畫”的欄目刊出漫畫,這是“漫畫”的名稱第一次在中國報刊上出現。1925年,《文學周報》在豐子愷的畫下方注明“漫畫”二字,這一稱法才得以廣泛使用。
其實,中國漫畫的歷史很早。可以追溯到殷商。從一定意義上說,象形文字甲骨文就是漫畫。例如人字,甲骨文用表示一個人側立的樣子,高度抽象、變形、簡單、夸張。另如女字,甲骨文為一個跪著的半側身姿的人。它抓住了女子社會地位低這樣一個特征,以跪姿表示,同樣運用了夸張等手法。
那么有沒有具有諷刺、批判意義的有名有姓的畫作和畫家呢?答案同樣是肯定的。
據北宋謝維新編纂的史書記載:武周圣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有恙,令給事中閆朝隱往少室山祈禱。閆朝隱洗浴之后趴在青銅俎盤上,以自己的身體代替豬羊等貢品,命僧人們把他抬去祭祀。幾天后,武則天碰巧就痊愈了,于是對閆朝隱大加贊賞,賜絹彩百匹、金銀器十事。左司郎中張元一因此畫了一幅《代犧圖》獻給武則天。盡管這幅圖后來失傳了,但其諷喻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應該說,張元一諷刺的不僅僅是閆朝隱諛佞,而且也批判了女皇武則天喜歡奉承、溜須拍馬的人性弱點。
張元一的職場生涯史籍記載不詳。只知道他性格滑稽,喜作嘲謔詩。如果這一記載屬實,《代犧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有題目的漫畫,而張元一則為第一個有名有姓的漫畫家。
總結以上所述,安陽殷墟為中國漫畫的源頭,武則天的都城洛陽則誕生了中國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漫畫和漫畫家,而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則最早出現了漫畫一詞。(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