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優秀的人才,除了出眾的專業能力,還要具備創新創造活力、獨立思考精神、無私大愛價值觀等素質。在人才備受重視的今天,除了加強專業教育,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通識教育也越來越受關注。
如何做好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11月30日,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何為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助力他們保持長久的競爭優勢,這是高校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中國大學邁向世界一流的必然要求。
為了加快推動高校通識教育高質量發展,省教育廳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本科高等學校通識教育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了通識教育的目標和方向:面向新技術、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打造100個左右的省級通識教育標桿院系和示范高校、遴選支持建設300門左右的省級通識教育示范課程、選樹100項左右的省級通識教育實踐活動典型案例。
怎樣強化通識教育?《實施意見》提出,支持高校合作共建通識教育共同體,建設省級通識教育資源共享庫,每年遴選一定數量優秀通識課程入庫,面向全省高校開放;充分利用音樂廳、美術館、科技館、文化館、紅色教育基地等社會優質教育資源,認定建設一批人文素質等通識教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
如何做好通識教育
師生們走進神垕古鎮采訪鈞瓷名家,記錄“鈞瓷文化之鄉”許昌的文化特質;尋訪紅色遺跡,從紅色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許昌學院把通識寫作課堂搬到了廣闊天地,把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和思政育人、認識社會緊密結合起來。
大力推進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許昌學院把寫作確定為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6年來,《項目式寫作》通識寫作課緊扣區域文化特色,設置了“鄉愁里的許昌”“恰百年風華尋紅色許昌”等寫作項目,通識寫作課成了學校里的“搶手課”。“我們注重對時代重大敘事的微觀轉化,注重傳播視域下的青年視角與青年表達,讓文化反哺到教學環節中,形成了育人元素的匯聚。”課程組負責人鐘偉平說。
近年來,我省不少高校都在通識教育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鄭州大學建設了一批中原文化系列通識核心課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牽頭成立通識教育課程共享聯盟,建立了區塊鏈聯盟選課系統平臺,聯盟高校實現了優質課程資源共享。
鄭州西亞斯學院積極構建“學院+書院”的通識教育體系,專業學院開設了200余門通識教育課程,住宿書院開展了以社會實踐、科技競賽等體驗式、項目式教育為主的通識教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河南科技大學致力于新工科背景下通識教育課程建設,重點關注學生廣博知識和可遷移能力的培養,滿足學生文理交叉、創新應用等學習需求。
通識教育向何處發力
我省高校在通識教育改革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問題和短板。11月16日,河南省本科高校通識教育改革推進會召開,為接下來的努力方向劃出重點。
體現時代特征。要自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和國家戰略發展新需要,將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融入通識課程內容,引導學生不斷以新的觀念和方法認識世界、觀照現實、完善自我。
加強專通融合。充分挖掘、提煉專業教育中的通識元素,建立跨學科、跨文化、跨時代的通識教育融合育人體系,同時探索課堂以外的、兼具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性質的教育教學活動,推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育人。
采訪中,多位高校老師表示,國內其他高校在通識教育方面的探索,帶給我們很多啟示。比如,清華大學注重建設“無專業門檻,有學理深度”的通識教育課程;復旦大學希望推動文理融合,促進專業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記者 史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