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子縣被中國曲藝家協會正式授予“中國曲藝之鄉”稱號。
長子縣是遠近聞名的曲藝大縣,曲藝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擁有長子鼓書、長子道情、長子鋼板書、長子蓮花落、長子扇鼓、長子鼓兒詞等多種曲藝形式。特別是長子鼓書,這是長子縣土生土長、以本土方言為主的一種說唱曲藝,并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吸收了長子道情、鋼板書、河南墜子、梆子、落子等曲種,自成一種風格。2011年5月23日,“長子鼓書”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長子鼓書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約形成于宋元時期。其前身是鼓兒詞,現今成型的“長子鼓書”是在1942年由長子縣抗日政府組織盲人曲藝隊發展來的。
據悉,長子縣投入專項資金扶持,制定一系列人才培養和引進政策,還建設了曲藝排練室、曲藝展覽廳和曲藝辦公培訓室,一大批曲藝愛好者成為專業演員,一大批曲藝領軍人才脫穎而出。其中,有10人加入了中國曲藝家協會,50人加入山西省曲藝家協會。2014年以來,鼓書《常回家看看》《臘月天》等劇目均榮獲牡丹獎。150多個曲藝說唱藝術團年收入可達1000多萬元,曲藝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來源: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