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作為采煤機司機,在崗位風險辨識中,需要特別關注哪些?防范措施有什么?”
“采煤機在運作過程中,滾筒、切割齒等部件可能對人體造成直接傷害。特別是在進行檢修、清理或調整時,若操作不當或未關閉電源,極易發生意外。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安全規定,確保在設備啟動、運行、停止等各個環節都符合安全要求……”當記者走進該礦綜采二隊會議室時,一場別開生面的崗位風險辨識問答活動正在進行。
今年以來,古城煤礦為進一步強化全員安全風險管控意識,提高安全風險管控水平,通過優化制度、完善監督體系、加強日常風險防控等一系列的舉措,將安全風險管控貫穿至礦井安全生產各方面,為礦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優化制度,完善監督體系。該礦結合礦井工作實際,以“1+4+1+N”模式為基本框架,積極開展年度、專項、崗位和重點工作風險辨識評估工作;建立了“礦井每月、科室每周、隊組每日、班組每班”的風險研判體系,五級風險管控和全覆蓋包保責任制;針對高危因素實施動態分級管理,提升防范能力,確保風險防控及時有效。
強化風險防控,確保安全生產。該礦注重結合安全生產實際,在做實做細風險防控上持續發力。每日組織開展“動態風險研判會”,對次日作業項目進行超前辨識;修訂完善崗位風險管控清單,形成《各崗位工種安全風險辨識清單》,制作《崗位安全風險告知卡》,將風險管控進一步推進到了一線崗位;對現場施工作業環境、人員操作、應急處置進行崗位風險辨識,形成風險清單,進一步強化各級崗位人員崗位風險防控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注重監督檢查,確保風險管控到位。深入井下一線,對井下跟值班、“三違”和隱患情況進行突擊檢查,確保監督執紀貼近生產一線,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早打預防針,早敲警示鐘。
(文/王亞楠 圖/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