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苗發強 榮勇)在磁縣,有一家用小“種子”做出大成績的公司,擁有1.5萬畝種苗生產基地、15億株銷售量和2億元產值,它就是邯鄲市禾下土種業有限公司。磁縣是全國唯一的國家區域性甘薯良種繁育基地縣,而邯鄲市禾下土種業有限公司則是全國甘薯作物唯一入選國家種業陣型的企業。
而三十多年前,人們還想不到當時的這家初創企業,會有現今的高能級、好聲量。企業的出眾成長,得說一個人——邯鄲市禾下土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崔伏喜。
技術創新,不斷突破甘薯種業“芯”
在河北省邯鄲市禾下土脫毒紅薯種苗繁育基地恒溫恒濕組培實驗室,數千個組培瓶里一簇簇紅薯苗吐著嫩綠的小芽,技術員正在無菌操作臺上進行紅薯脫毒、組培苗擴繁試驗。
研發中心是禾下土種業有限公司的“技術心臟”。實驗人員手中的一枚種塊,經過高溫滅菌、催芽,在高倍顯微鏡下,撥莖尖0.01到0.03毫米的一個小細胞,進行傷口的愈合、生長,7個月后,再進行病毒血清和PCR病毒檢測......這樣需要兩年多研發時間的薯苗,每年供應市場達5億株左右,年產值約3000萬元。
“紅薯苗雖小,但都有一顆‘科技芯’。”崔伏喜說道,談起自己決定做紅薯種苗研發的初衷:“2010年前后,甘薯種植發生了大規模的病毒致病,導致當年紅薯產量減產。傳統的甘薯種苗生產是以一家一戶、上萬個家庭育苗為主的,病毒傳播之后,傳統的生產模式難以解決病毒這個技術難題,而且本身企業已有的生物脫毒技術非常適合。”崔伏喜覺得需要自己帶頭站出來解決問題。
禾下土公司在2012年決定做脫毒技術,最初攻關時,面臨病毒檢測手段不行、檢測量化判斷模糊、培養基難以滿足不同品種需要,還得科研團隊自己調配等問題......在一次次的失敗過程中,崔伏喜親力親為,帶領團隊逐一克服難點,最終做出了優秀成果。
多年來,禾下土公司一直把種業技術創新列為發展核心,以加強甘薯種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為目標,確立“搭平臺、聚人才、促創新、重轉化”的整體思路。2021至2022年,自主投資5425萬元,建立1萬余平方米的現代化甘薯研發中心,全面提升科研基礎設施條件,構建現代化甘薯種業創新基地,聚集人才資源,統籌建立課題立項、資金籌備、人員配備機制,著力推進重點課題的聯合攻關。通過技術轉化、試驗示范、推廣應用,讓一大批新科技成果成為生產力。基地自主研發的脫毒技術,能夠去除紅薯中常見的黑斑病、根腐病、軟腐病等植物病毒,平均畝產提高30%以上,現已成為國內技術領先、規模較大的脫毒紅薯種薯、種苗生產基地,有效推動我國甘薯產業的健康發展。
加快推動“種業基地+商業化繁種體系”發展 打造甘薯種植新高地
脫毒紅薯產量高,病蟲害少,如何能將它推廣到更多的地方,尤其是為國家應急儲備糧的發展提供助力,崔伏喜的答案是:“甘薯種業基地+商業化繁種體系建設”。在禾下土甘薯組培苗馴化擴繁基地里,綠油油的甘薯苗在大棚里生長開來,枝葉飽滿,看著分外喜人。
好產品銷出去才是真的好。在產品的銷售上,崔伏喜帶領公司一班人,明確以構建“甘薯商業化繁種體系”為目標,同步推進育種基地、組培基地、種薯基地、育苗基地“四位一體”規模化建設,在福建龍巖、海南三亞建立南繁育種基地;以河北磁縣為中心建立組培苗擴繁基地;以河北磁縣、安徽界首、廣東深圳、海南昌江為中心建立脫毒種苗繁育基地,并以河北磁縣為中心在全國開展脫毒種薯基地合作建設。禾下土公司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具備了一定的良種繁育能力,用一套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甘薯商業化繁種體系。
以品牌建設促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崔伏喜還不斷持續加強品牌化經營,形成“禾下土”甘薯種苗、“億甲寧”甘薯產業服務、“觀兵臺”鮮薯供應鏈三個主導品牌,使企業行業競爭力、市場占有率與品牌知名度持續提高,成為國內甘薯行業領域排頭兵。“脫毒紅薯苗品質好、成活率高、價格和普通苗接近,每年采購量在120萬棵左右。”來禾下土種苗繁育基地采購種苗的河南省中牟縣種植大戶王全軍這樣說。
禾下土公司先后承擔了國家區域性甘薯良種繁育基地、全國甘薯新品種聯合鑒定、全國甘薯新品種試驗和觀摩基地等重要任務,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河北省科技進步獎、河北省十佳種業企業等榮譽稱號,并積極履行企業責任,參與扶貧攻堅、慈善、捐助等社會活動,被授予河北省脫貧攻堅奉獻獎。
“下一步我們計劃加強擴繁苗生產,并加強優質商品薯銷售,條件成熟后在云南建設50畝地的甘薯儲藏、分揀、加工中心,實現年銷售紅薯5000萬斤。”崔伏喜說道,他將繼續帶領禾下土公司用科技提升種業創新,以規模化產業布局,提高甘薯種子繁育供應能力,讓所有種植者用上健康種苗,持續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