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苗發強 榮勇)在河北磁縣講武城鎮朝冠村,有一位遠近聞名的80后大學生“豬倌”名叫李海蛟,是一名黨員,大學畢業后他返鄉創業,這一干就是12年,現任磁縣華威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從“新農人”成長為“興農人”,李海蛟以奮斗的姿態書寫著新時代青年的理想和榮光。
2015年被磁縣縣委、縣政府評為“百名青年創業先鋒”;2016年被邯鄲市人民政府評為“邯鄲市勞動模范”;2019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北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021年10月榮獲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優秀農村能源示范戶);2022年3月被磁縣縣委人才工作小組授予“磁縣首屆農村青年創新創業拔尖人才”;2022年10月,被授予“邯鄲市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榮譽稱號;2022年11月,榮獲“最美邯鄲人”榮譽稱號;2023年2月,榮獲“邯鄲市新時代好青年”榮譽稱號;2023年4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3年10月榮獲“河北最美農民工”榮譽稱號;2023年11月榮獲河北省“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榮譽稱號;2023年11月,榮獲“全國鄉村振興先鋒”榮譽稱號。
勤學苦干燕子歸巢新風吹
2012年,24歲的李海蛟從華中農業大學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優渥條件和待遇,選擇回到家鄉,投身于家鄉的畜牧業。
李海蛟從小心中就有一個創業夢,就是在生養自己的家鄉土地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對李海蛟影響最大的便是他的父親。“小時候,我天天與豬為伴,幫父母割豬草、喂食喂水、打掃欄舍。”父母都是莊稼人,李海蛟自小便對這片土地有著更深刻的感情。
創業難,一個人回鄉創業更是難上加難。李海蛟雖然畢業于農學專業,初到公司時公司還是傳統養殖場,設備陳舊,管理散漫,實現企業現代化養殖困難重重。
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李海蛟一頭扎進臭氣熏天、蒼蠅亂飛的養殖區,實地了解情況。在養殖區,他吃住半個多月的時間,餓了吃包方便面,渴了接杯自來水,困了就席地將就著睡上幾分鐘,起來再接著思考接著干。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海蛟的辛苦得到了回報。他將大學的養殖技術與家鄉畜牧養殖實際情況相結合,憑借自己扎實的理論基礎,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發揮電商平臺優勢,制定了“設備自動化、母豬批次化管理、提高母豬 PSY”的全新現代化建設方案。短短兩年時間,公司由原來的年出欄生豬5000頭,增加到年出欄15000頭,并逐年翻番,實現了生豬養殖現代化。
科技創新發展節能循環經濟
養豬行業競爭激烈,企業要發展,必須不斷創新。李海蛟獨創了“一餐飼喂”飼養方法,在同行領域最先使用,減少每天母豬喂料應激次數和生物安全風險,從而提高產仔數和分娩率,有效提升了養豬質量和效益,年增收達600余萬元,而且僅“一餐飼喂”飼養方法一項就節約成本200余萬元。
養豬產業逐漸做大做強,可隨之帶來的環境問題愈發嚴重。李海蛟經過多次考察研究,與公司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了“零污染、多循環,先生態后養殖、先保護后建設、養殖種植一體化”的有效方案。先后投資建成1000立方米沼氣池2 座,年產沼氣60多萬m³,為3000余名村民提供集中供氣清潔能源,每戶每年節約近千元。同時,還利用沼氣發電機發電,每天發電15小時,供場區炊事、照明、磨料及取暖等,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
沼氣工程所產的廢物可農田使用,形成了養殖、種植、能源和生態保護的有機結合,實現了畜禽養殖糞便變廢為寶和無害化、資源化利用,形成了以畜促沼、以沼治污、以沼促農、以農促畜的循環發展新格局,形成了零污染循環型養殖模式。
共同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怎樣才能讓全村富起來?是李海蛟一直思考的問題。2017年,李海蛟牽頭發起“1+100”生豬養殖項目,采取“黨支部+協會+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進行統一規劃、統一供種、統一供料、統一防疫和免費培訓。
李海蛟在幫助鄉親們致富上,盡心盡力,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幫養殖戶解決疑難問題,提高生產水平,先后組織種植養殖培訓共計60余場,手把手教技術、傳方法。他帶領600余位農戶共同發展養豬業,為農戶提供了到位的養殖技術和幫助,還有效降低了養殖成本,每頭豬可節省成本100余元,整體增收200余元,所帶動的養殖戶共創效益達500萬元。特別對貧困戶實施幫扶,幫助他們渡難關,實現養豬致富。
為了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更好地發展循環型農業,帶動周邊村莊的經濟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李海蛟又成立了家庭農場,流轉土地1000余畝,進行花卉、糧食、蔬菜、瓜果、樹木等多個種類的種植及銷售,配合養殖場的沼氣工程項目,大量消耗沼渣沼液等有機肥,保障了環境的清潔,也保證了有機果蔬等無公害產品的產量,做到了循環經濟、循環農業、綠色生態環保農業,實現了科學種田、科學養豬、科技興農。
近幾年來,在李海蛟的帶動和幫扶下,受益農戶達到1200人,平均每戶增加1000余元。李海蛟表示,將繼續在做大做強養殖、種植業的同時,發揮自己的特長,幫助更多年輕人扎根農村、奉獻青春,為家鄉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助力鄉村振興。